AI工业大生产时代来临 东北的AI教育正在如何发展?

来源: 东方网
2021-08-04 14:5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7月的哈尔滨,天气有些出乎寻常的热。虽然正值暑假,但老牌工科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活动中心三楼的一个大教室内,却显得格外热闹。

这里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培训:老师们看起来颇为年轻,在台上讲的口干舌燥;学生们在底下一丝不苟的记着笔记。下午,学生们更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动手噼里啪啦的敲代码,不时有学生举手提问,来回巡视的助教们会快步走过去,及时与学生交流一些经验和想法。

这些坐在课堂下的学生们,多数来自于东北地区的各大高校,他们的真实身份其实是高校教师。缘何他们突然变换了身份?

这是2021全国人工智能师资培训·飞桨暑期高校行之哈尔滨站的一段剪影。这个面向高校老师做人工智能培训的活动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共同主办,百度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协办。

授课的年轻的老师们,不仅有来自百度飞桨的人工智能工程师,也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本校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教师;学生们所属院校、专业五花八门,来上课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有为研究课题而来,有为开设课程而来,有为学习取经而来,也有为体验技术而来。

实际上,抱着这些目的来参加培训的老师不在少数。截止目前,类似在哈工大开展的高校师资培训班,百度已举办了十余期,更是培养了近600所高校的2000多名老师,支持200多所高校开设AI学分课。

今年暑期,「2021全国人工智能师资培训·飞桨暑期高校行」将在近两个月内完成共计八场的高校之行,哈工大正是继上交大、湖师大、北理工的第四站。作为工科老牌名校,哈工大在人工智能领域沉淀多年,实力强劲、具备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在本次培训活动中,哈工大不仅是毋庸置疑的承办院校,担负起培训老师的职责;在活动的开班仪式上,哈工大百度人工智能创新实训室也正式揭牌,未来哈工大和百度将强强联合,从深度和广度上扩大合作,为打造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人才生态积极赋能。

当下,AI人才培养被置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位,高校教师作为第一道接力棒,肩上的重担不言而喻。在传道授业解惑的道路上,三尺讲台的老师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秉承初心,回归到课堂来取经充电……

把AI产业的“果实”带回高校实验室

苗世迪,任教于哈尔滨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最近正在带领学生钻研智慧医疗,特别是关于癌症预测建模和癌症转移预测建模。苗世迪此行的目的非常清晰,在完成临床病例的结构化数据分析后,下一阶段需要攻克的就是图像识别,而这正是百度的强项。

“比如说乳腺癌患者的脂肪和肌肉是会消融的,我们能否通过图像识别,找出乳腺癌胸腔内脂肪和肌肉厚度变化与癌症生存和转移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未来研究的一个切入口。”

除了图像识别,苗世迪更想要带回学校的的是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风向和核心技术进展。“高校的学者、科研人员在了解前沿行业的发展状况、新技术的时候,非常需要和百度这样的AI企业多多接触。”

不仅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更广泛的计算机领域也存在着前沿技术发展与高校教学之间倒挂的问题。目前在哈尔滨理工大学的计算机相关课程中,大数据、人工智能正在作为重要的教学板块嵌入进课程内。像苗世迪一样,不少老师都在努力顺应时代潮流,学习更新、更深入的人工智能知识,完成自己的课题研究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教授学生。

将视野扩展到东北这片土地,苗世迪为人工智能教育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人工智能专业办的好,那肯定也能吸引更高质量的考生。如果能多和AI企业联合推动产教融合,也许会有更多人才留在东北做贡献。”

为AI教学寻求最佳启蒙

刘美玲,来自东北林业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主要研究自然语言处理与人工智能应用,教授人工智能导论和应用统计学、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课程。作为专业选手,刘美玲对学校在AI方向的动态也很了解。东北林业大学目前已经在林业相关的领域开设了多条研究方向,诸如林业生态资源智能监测、林业智能仿生材料等。

“教学和科研中,对于AI项目来说,算法几乎是灵魂”。刘美玲此行更像是对口取经,一是想让学生们涉猎不同的深度学习框架,二是和先进的AI企业取得联系,更多的学习和了解行业前沿动态,以实践反馈教学,走产教结合的路子。此次高校师资培训恰好满足了她的需求,特别是开设的自然语言理解处理方向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从另一个角度为她补足了急需的技术知识和平台实践。

“学生在接触一个新领域的启蒙阶段,容易被复杂的理论打消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刘美玲十分看重人工智能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但有些课程甚至是给学生代码、让他们机械模仿,造成学生理论理解上不去,实践操作全靠模仿。”

针对这一问题,刘美玲也给出了自己的解法。“老师们的一个共识是,学生真正的深入到企业当中的实习实训,能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的热情。很多企业深入学校搞联合实验室也是重要手段之一,校企合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问题。”在本次培训中,除了干货满满的理论课程,还安排了在飞桨平台上大量的实操训练,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也为后续教学模式开拓了新思路,也为AI教学留下了更多的可想象空间。

“职业教育的人工智能课程,需要一个‘成熟的平台’”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近年来越发得到重视。来自盘锦职业技术学院的李啸龙,主要负责学校的信息网络建设,也会给学生上一些和软件开发语言相关的课程。此次参加高校师资培训,他的目的主要是在大数据等方面获取更多内容,帮助学院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提升。

与普通高校开设AI相关课程不同,李啸龙表示自己所在的职业院校暂时还没有相关计划。

但这并不意味职业院校的学生不需要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只是应当更加谨慎,老师学会人工智能需要一定的过程,学生认识到其中的价值也需要一定的过程。

“我们学校很多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会直接服务于企业,像下订单一样,学生毕业就能输出到这个企业工作。所以开设课程方面,我们会更多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李啸龙的想法是,如果人工智能教学进入职业院校,应当是以一个“成熟平台”的形态。

而拥有一个“成熟平台”的前提是,先有一个足够成熟的开源平台,可供学生敲代码、做实验,从而支撑起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升级。而这,也是师资培训的题中之义,百度飞桨作为我国首个自主研发、功能丰富、开源开放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正在积极为高校提供教学支持和产业应用。正如李啸龙所言,“像大家对飞桨的认可度都很高,很多企业都在使用,如果我也教学飞桨的内容给学生,他们毕业之后出去就直接跟社会接轨了。”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AI教学需要更稳妥的实验方式和更短期的成果闭环,师资培训在提供课程学习外,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交流和探讨的平台,这让其看到了更多可选择的可能性和更高效的教学方式。或许李啸龙所在院校暂时并不会开设AI专业,却让又一位老师因为AI而有所不同。

当AI遇到传媒,身为老师要做什么

浙江传媒学院的汪彦龙是百度高校AI师资培训的多年“粉丝”,这次已经是第三次参与培训了。几年前刚接触到高校师资培训和百度飞桨深度学习开源平台时,汪彦龙便感受到其对于AI新手小白的友好性。他当即想到,如果利用飞桨,对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和改良,或许可以给学生们开设一门小学期课程。

历经几次学习之后,这次来培训前,汪彦龙一直筹划的小学期课程已经正式开课,利用六月末七月初的两周,让学生们集中学习人工智能知识,并完成相应的主题实验和训练。出于对AI的兴趣和课程水平的精益求精,以及辅导女儿与自然语言理解相关毕业设计的想法,汪彦龙在得知新一期师资培训启动后,立刻便报了名。

以传媒相关专业为主、似乎距离人工智能有些遥远的浙江传媒学院,其实已经上马了不少人工智能课程与项目。汪彦龙的一些同事也参与过百度高校AI师资培训,之后回到学校也在飞桨的帮助下顺利开设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基于飞桨,学生们完全有能力独立操作一些基础的换脸、静态图片动态化、物体识别任务,课程从理论到实践均有涉及。

汪彦龙觉得,一些有关大趋势的技术,就应该让学生们在本科阶段就接触,这样无论是研究生选择方向,还是未来就业,对学生都是有益处的。“光讲理论是一定不行的,相关专业开的跟人工智能课程,要保证学生们要听得懂。”

因此,汪彦龙在听课时也从学生角度考虑,设身处地考虑如何让教学更有效。他为实习培训的教学方式提出了一些建议:对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或者非对口专业的学员,可以在授课时多做总结,第一遍侧重如何快速、全面掌握知识,第二、三遍则侧重如何通过做应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反推实际教学的问题,为学员老师们提供一些教学形式的思考。

在东北这片土地上,创新与创造的故事从未停歇。在AI时代下,这里对于科技的好奇和热情一如既往。以教书育人为已任的老师,更是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抱有极大的渴求。而高校在AI学科建设中仍面临高校“AI师资荒”问题,这更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作为国内AI头雁,百度一直积极布局“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培养生态,以我国首个自主研发、开源开放、功能丰富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飞桨(PaddlePaddle)为核心,围绕学习、就业、认证、实践、比赛等环节,将高校科研人才与企业应用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双管齐下,创立AI人才培养标准,构建产教融合的AI人才培养体系。

截止目前,百度已经培养AI人才超过100万,未来5年百度还将培养500万AI产业和技术人才,为中国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的发展提供AI人才保障。「2021全国人工智能师资暑期培训班」作为百度飞桨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将在暑期开展为期近两个月、共计八场的高校之行、师资赋能活动,为高校的AI教学贡献新思路。

AI工业大生产时代来临,在东北这片承载了无数播种和丰收的黑土地之上,一批名为人工智能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我们相信,在某一个收获的时节,这里将成长为丰饶的AI人才储备地,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养料。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