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号角吹响 支付到底应该如何赋能实体?

来源:东方网    2022-09-15 16:37
来源: 东方网
2022-09-15 16: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9月以来,服贸会、世界数字经济大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接连召开,“数字经济”无疑是一个关键词。“数字技术”已逐步应用于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数字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加速器”作用更加凸显。据信通院《中国数字经济报告(2022年)》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2%。数字经济发展号角已吹响。

支付作为经济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作为商业活动的重要一环,支付渗透至产业链各个环节,服务实体成为支付机构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大势下,支付机构面临哪些挑战,又如何把握机会,以满足中小商户、行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

挑战:市场加速洗牌 转型仍需时间

数字经济时代下支付行业正在加速洗牌。今年,某某机构“牌照注销”“不予续展”的标题时常见诸报端。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梳理,2022年内共计注销23张支付牌照,并有多家支付机构股权被转让。毫无疑问,传统支付业务的利润空间在政策监管和市场竞争下正在不断被压缩,再加上整体低费率的市场环境,靠拿手续费的传统支付生意面临极大的经营压力,导致不少机构黯然离场。

为了让支付这门生意更好,据易观《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专题分析2022》(以下简称“报告”)分析,多家上市支付机构逐步将业务经营重点转移到企业交易环节,为企业提供行业解决方案等企业服务成为支付机构新的着力点。

简单说,就是机构利用技术手段,通过支付这个入口,参与到企业、商户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用精细化的服务来为数字经济时代下企业、商户更高效的经营提供有力支撑。

这种转型思路几乎已成行业共识。以拉卡拉为例,其已将自身定位为商户的数字化经营服务商。针对商户、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更高效的物流、获客方式、资金管理、融资等的需求,在支付服务基础上,拉卡拉向行业客户、中小银行、商户推出各类SaaS服务,为其提供综合支付解决方案、多渠道获客、一站式采购、营销等服务,覆盖产业上下游及经营各环节,步入产业支付赛道。

目前,包括拉卡拉在内的多家支付机构,都快速行进在加速自身数字化转型、加大对外数字化服务的路上,然而从整个行业来看,数字化转型仍任重道远。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近期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调查显示,受访机构中多数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尚处起步阶段。这是支付机构在数字经济下面临的重要挑战,但与之对应的,也是极大的机遇。

机遇:助力实体经济降本增效

据易观报告分析,在疫情多点散发,防控高压态势下,中小微企业对转型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模式,进行多渠道获客和全链路数字化运营需求激增,支付又具有成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升级入口的天然属性,产业支付发展提速。2021年我国产业支付市场规模为32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03%,其中,拉卡拉等机构在产业支付综合服务能力位居行业前列。

很明显,在市场洗牌、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商户、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仍在不断扩大,这对在助力实体数字化转型有一定基础的支付机构来讲,就是个极佳的发展窗口期。

当然,真正的重点是,在数字经济时代下,这场为实体经济进行数字化赋能的竞赛中,这个“能”要怎么“赋”?先来看中小微商户,尤其线下的中小微商户,采购供应链的问题,特别是疫情期间暴露出来的物流问题、加速线上化经营及营销拓客的问题,都是他们的经营痛点。

针对此类问题,拉卡拉自主研发云超门店数字化经营平台,以“云掌柜”“云当家”两大系统为抓手,商户可以通过“拉卡拉云掌柜”app进行一站式进货,通过“云当家”系统,实现清晰的对账、库存管理、数据分析、员工交接班管理等,满足日常管店需要,实现降本增效。截至2022上半年,该平台已接入零售门店2.7万家,月活1.55万家,复购率超过58%。

再来看大型的行业类客户,一般而言,交易规模年均  5000万以上的行业客户,普遍存在大额收款对账、资金划拨以及信息化、自动化灵活结算等多种支付方案类需求,针对这一痛点,拉卡拉的“钱账通”产品,多模块功能组合,为不同行业客户提供数字人民币支付在内的支付、结算、退款等定制化解决方案。

目前,拉卡拉基于钱账通等行业类的解决方案,吸引了国内大型出行类APP客户、全国最大停车场收费服务商。整车厂的合作覆盖了从线上订单、线下收单,到汽车供应链、汽车金融等各个环节。

在极具变化的时代,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才有价值,支付机构也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借助包括数字人民币在内的新兴支付方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AI等技术,深入到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各个环节中,切实助力商户、企业降本增效,真正发挥服务实体的作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