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评:以开放促发展 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大机遇

中国日报网评:以开放促发展 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大机遇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11-14 16:23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11-14 16:2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11月10日在上海圆满落幕,本届进博会共有14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举办了24场虹桥论坛活动,284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735.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3.9%。本届进博会还举办了线上国家展,6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在2022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参展商联盟大会上,近60家企业和机构现场签约第六届进博会,已有70多家参展商联盟成员确认参加第六届进博会。

在全球经济正面临下行压力加大、需求不振、供应链不稳定等诸多挑战下,进博会搭建的平台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广阔商机,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了重要动力,也向世界再次表明,中国举办进博会,就是要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持续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举办进博会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彰显了中国扩大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决心。新时代的中国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以更大力度推动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共谋发展、共促繁荣。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进博会筹备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各方参加进博会的便利度。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第五届进博会实现了成功、精彩、富有成效的预期目标。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有力推动了世界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发动机和稳定器。在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中国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为各国企业带来越来越多发展机遇,中国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也将持续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动能。

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的鲜明特征。新发展格局必然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放眼中国经济的未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哪里?漫步进博会场馆,从悬挂的标语到展示的产品,再到嘉宾的观点,足以看出“数字进博”无处不在。新场景背后的智能与互联新技术,预示着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全新阶段。中国消费者走在全球前列,率先完成了生活方式的数字化,为全球中小企业提供机遇,通过数字化方式进入中国这个全球最具潜力、最重要的消费市场,共享中国市场红利。

当今世界,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深入发展,从进博会的展览中也可以看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日益深入的组织与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内外企业紧密嵌套在了一起。因为开放,经济全球化才能持续向前,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从未如此紧密。

开放带来增长,这一规律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得到证实。有经济学家研究了1970年至1989年间的世界经济增长后发现:在发达国家中,开放经济每年增长2.3%,封闭经济每年增长0.7%;在发展中国家中,开放经济每年增长4.5%,封闭经济每年也是增长0.7%。如果绘出全球经济增长率曲线,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几千年间,它几乎是一条水平的直线,决定性转折出现在约200年前,蒸汽机的发明带来海上运输技术的突破,地理对商品流通的绑缚被解除,全球化由此开启,全球经济增长率陡然上升。

然而,近10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流”,“世界开放指数”不断下滑。一些国家想实行“脱钩断链”,构筑“小院高墙”。2010年—2020年,全球贸易总额占GDP比重从51.93%下降到45.4%。2016年—2020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从2万亿美元腰斩至1万亿美元,世界开放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进步取决于开放。开放合作仍然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依然是人心所向。五届进博会,中国开放的历史性时刻如群星闪耀。在这5年中,我们庆祝了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周年,迎来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如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开放国内大市场,让全球共享开放发展的红利,展现了自信的大国气度,彰显了计利天下的大国担当,对于引领世界经济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进博会已经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刚刚闭幕的进博会再次向世界传递信号:中国将坚定扩大开放,让中国的大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机遇。我们相信,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世界,能给各国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给人类带来更繁荣的未来。路就在脚下,光明就在前方。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共创未来,一起绘就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中国共生(智库)国际研究院 执行院长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陈新光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