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毛细血管,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了解疫情以来民营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历时半年,展开线上问卷调查和网络舆情分析,以及针对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中小微企业组织了若干场访谈,并形成《民营中小微企业调查报告》。
12月28日,在《民营中小微企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结题报告会暨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介绍了此次调研的成果。报告指出,中小微企业对于外生影响因素,即经营环境、政策/技术扶持的信心指数最高,分别达到了63.8和63.9分。这也表明,我国经济基本面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政策工具储备丰富、有效,为企业经营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民营中小微企业调查报告》通过对调研问卷的数据建模与分析,建构了中小微企业的经营信心指数。经营信心指的是中小微企业克服自身经营问题和经济环境中面临的困难,持续发力经营活动的努力与坚持,具体包括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前者包括经营收支能力、自身管理能力,后者包括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充足的政策和技术扶持。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对课题的执行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叶宝文在研讨会上表示,报告资料收集丰富、归纳提炼适当、政策观点鲜明,对于未来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在他看来,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研究,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更是关系到民生生计、安全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问题。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强调要“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也指出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他认为,目前中小微企业的总体营商环境比较宽松,但由于一些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小微企业的权益保护还有待提升,可以对中小微企业采取更加包容审慎的监管。
原国家市场监督总局信用监管司二级巡视员张久荣指出,个体户、私营企业、小微企业是经济社会的毛细血管,这些主体发展了,社会就会发展。她认为,应该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的准入门槛和制度性环境交易成本,营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发挥互联网平台企业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杠杆作用。
“归根到底一句话,只要放手、放开,更多地用市场配置资源,中小微企业凭借旺盛的生命力,很快就能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张久荣如是说。
税费优惠和流程简化措施效果显著,舆论呼唤更多人才帮扶举措
调研显示,经营成本高企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最主要经营困境。房租成本高(47.9%)、原材料价格上涨(47.9%)、订单少缺少业务(46.3%)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三大经营成本困难。为应对疫情给中小微企业经营带来的困境,有关部门、各级各地政府密集出台帮扶措施,如办理证件、税费优惠等。因此,仅有2.4%的企业出现税费负担重的问题,有4.7%的企业出现办理营业需要的相关证件难的问题。
从大众舆论对帮扶政策的热度来看,人才帮扶的舆论热度最高,达到85.0,对社会保障帮扶措施的关注热度也达到了80.4,此外,行政办事的流程简化和金融扶持的舆论热度相同,均为77.9。
从正面情绪占比来看,流程简化得到了普遍的肯定,正面情绪为98.0%。社会保障相关的帮扶政策也获得了舆论的肯定,正面情绪为88.5%。
中小微企业对外生因素信心最高,中部企业信心最高
从经营规模来看,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信心指数方面与整体分布相似,对外生因素的信心指数要高于内生因素的信心指数。
从地区分布来看,呈现出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情况。近年来中部地区承接了更多的产业转移,疫情冲击下,产业集中的东部地区和作为劳动力集中地的西部地区受影响相对更高。此外,国家重点发展战略的倾斜,也使得中部地区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所以整体上中部地区具有更高的信心指数。
从不同行业来看,传统服务业和第二产业的建筑业、制造业信心指数相对较高,现代服务业中则有高有低,因市场行情的不同体现出了明显的差距。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信心指数普遍较高。住宿和餐饮业的总体信心指数达到了57.2分,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信心指数达到了55.0分,批发和零售业达到了55.1分。这几类行业囊括了大部分的中小微企业,也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
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建筑业信心指数都比较高,前者为53.9分,后者为53.4分。此外,作为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的信心指数也达到了58.8分。
现代服务业的信心指数则体现出明显的内部差异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信心指数较高,达到58.9分。相比之下,较多依赖科技和资金的行业信心指数普遍较低,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信心指数为45.9分,房地产业为31.5分,教育行业为45.1分。其中,房地产业与教育行业受到政策影响比较大,政策与技术扶持因素的信心指数较低。
经营者人力资本与信心指数总体上呈现负相关关系,人力资本越高,越容易退出中小微企业经营,经营信心越低;人力资本越低,越容易形成经营的路径依赖,经营信心也越高。比如,年龄大的经营者信心指数更高,表明其对经营的熟悉程度更高、路径更有优势。
平台企业提供丰富工具箱,助力中小微企业低成本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各行各业都在探索推进数字化转型,在数字经济的助力下,行业经济发展韧性和动力明显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数字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应用呈现出更强的普惠特性,即便是中小微市场主体,也有机会享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在移动支付领域,中国的移动支付手续费费率常年处于全球最低水平,移动支付的高普及率和低费率,为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和纾困提供了重要助力。报告显示,76.5%的受访企业基于微信支付提供的基础支付能力和进阶经营工具开展数字化经营。在云服务领域,腾讯云推出的一系列SaaS产品如腾讯电子签等,也帮助中小微企业快速融入数字化。
疫情爆发初期,商家跟顾客之间的线下连接隔断,一些中小微企业面临线下经营暂时停摆的情况。平台型应用基于自身的工具属性,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快速数字化的通道和疫情风险保障。比如,微信支付自2020年以来面向平台的小微商家发布的“全国小店烟火计划”,在线下线上一体化、降费让利、经营保障、商家教育等多方面持续输出数字化扶持措施。
与此同时,平台企业还通过企业志愿服务的形式,充分组织、调动企业资源,为服务对象针对性提供经营指导和其他服务,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比如,服务部分三农领域的中小微企业时,诸如视频号等平台方,往往会向经营者提供技能培训和经营入门的指导,实现“陪跑”到主动跑的转变,促进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助力乡村造血能力的提升。
《民营中小微企业调查报告》指出,作为外生影响因素另一个重要方面,平台企业提供的技术扶持发挥了重要作用。平台企业通过搭建交易平台、创新经营方式、提供交易渠道、便捷支付方式、优化服务内容、盘活流量经济,为数字化经济发展和企业便利化经营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舆论上也可以看出,无论是政府的纾困措施,还是平台企业的技术扶持,都受到普遍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