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逸石化经营面持续改善 科技驱动助力公司全面转型

恒逸石化经营面持续改善 科技驱动助力公司全面转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4-19 21:2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4月19日晚,恒逸石化披露2022年年报。2022年,面对加快演变的世界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公司经营环境发生了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下游终端消费需求疲软,能源、运输、辅料等生产成本明显抬升,原油及产业链相关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在上述多重压力下,公司全体员工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实现营业收入1,520.50亿元,同比增长17.26%。

文莱一期项目稳健运营,二期项目有序推进

2022年,东南亚成品油市场迎来复苏,公司文莱项目作为东南亚重要的成品油生产基地之一,跟随新加坡市场成品油裂解价差波动趋势,在航空煤油裂解价差弱于柴油的行情下,将航空煤油产能及时转化为柴油,并灵活调整汽油和PX的产出比例,实现了效益最大化。2022年,公司文莱炼化项目稳健运行,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柴油、汽油、化工轻油、液化气等炼油产品,以及PX、苯等化工品,产量分别为642.25万吨、202.39万吨,销量分别为639.12万吨、201.79万吨,销售收入分别为415.31亿元、85.99亿元(该数据为对外销售金额)。

在稳健运营文莱一期项目的同时,公司也在积极推进文莱二期项目。文莱炼化项目二期建成后将为公司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厚公司利润,并带来新成长性与协同性,新增的“烯烃-聚烯烃”产业链,也利于公司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一体化和精细化优势,降低公司产品生产成本,保证原料供应稳定性,增强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聚酯板块下游需求持续回暖,行业格局持续优化

2022年以来,化纤行业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因素影响,经营普遍承压运行,在高库存和弱需求的压力下,化纤行业平均开工负荷较2021年明显下降,行业盈利端承压。进入2023年后,在中央经济工作“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纺织化纤行业运行总体趋于稳定,伴随我国宏观经济逐步提振复苏,2023年化纤行业生产经营情况有望持续改善。

年报披露显示,恒逸石化参控股聚合产能1,076.5万吨:其中聚酯瓶片(含RPET)产能270万吨;聚酯纤维产能包括长丝644.5万吨、短纤88万吨、聚酯切片74万吨,参控股聚合产能位列全球第一。

从供给端来看,受制于双碳政策及设备供应等问题,2021年及未来新增聚酯产能增速持续放缓,根据CCF统计,2022年聚酯长丝退出产能为180万吨,实际新增净产能增速仅为2.7%。与此同时,老旧落后装置、叠加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的聚酯工厂,也逐步退出行业竞争,未来落后产能将加速出清,行业准入门槛有望提高,聚酯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也将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更趋良性。

加大高端绿色产品研发,创新成果产业化落地

恒逸石化长期致力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专注聚酯化纤领域的高端产品及绿色产品的研发应用,依托校企平台已实现产品结构的“多样化、系列化、优质化、独特化”,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共申请511件专利,包括授权专利310件,其中发明授权专利203件,实用新型授权专利107件;目前正在受理专利123件;参与了34项标准制定,其中国家级标准10项,行业标准18项,团体标准(包括协会)6项。

公司在部分优势领域已进入行业技术前沿,接下来,公司将继续发挥自主创新精神,加大研发投入,继续围绕绿色环保类、功能类、生物基类三大主题进行产品开发与成果转化。持续加大逸泰康产品的推广力度,加大对环保聚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产品销售,顺利完成自研钛系催化剂的试纺、试用、生产稳定性评估及客户试用评价;加大针对抑菌、阳离子可染、阻燃等功能性复合材料的开发规模并推进产业化落地;同时公司还将重点推进气相重排、合成氨、双氧水、化纤油剂、锦纶专用二氧化钛等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进程,促进绿色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在,值得关注的是,恒逸石化正在实施第三期股份回购计划,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累计回购(第三期)股份数12,249.9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34%,支付的总金额约为9亿元。加上第一期和第二期回购5.1亿元和6.24亿元,截至2022年底,恒逸石化累计回购金额已高达约20.34亿元,第三期股份回购计划再次给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恒逸石化表示,公司将立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及产业发展新格局,以“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为导向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新材料、新技术的转化效率;持续推动公司重点战略项目规划建设,增强公司持续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深化数字化转型战略,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智能化技术需求;优化基层组织模式,不断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效能,为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蓄势聚能;不断提升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对公司主业的贡献,全面推动“产业恒逸”向“科技恒逸”转型。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