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瞰全球】美国债务僵局或触发经济衰退 违约恐令750万人失业

外媒援引分析人士的观点称,美国国会两党围绕提高债务上限问题持续斗争,即便美国没有债务违约,也将触发经济的衰退,而如果美国债务违约,更为严重的经济下滑有可能导致近750万人失业。

【瞰全球】美国债务僵局或触发经济衰退 违约恐令750万人失业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5-10 16:18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5-10 16: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5月10日电 近期,美国债务违约迫在眉睫,引爆了其国内各界的焦虑情绪。外媒援引分析人士的观点称,美国国会两党围绕提高债务上限问题持续斗争,即便美国没有债务违约,也将触发经济的衰退,而如果美国债务违约,更为严重的经济下滑有可能导致近750万人失业。

“在本周一财长耶伦宣布,到6月初美国政府将资金短缺、无力开支后,市场已经开始感受到刺痛。”路透社报道称,“无论是兑付国内外投资者的债券,还是发给联邦政府雇员的工资,又或是给承包商的付款及给社保养老金领取者的钱,到那时美国政府都可能掏不出来。”

报道称,目前美国政府月均开支约5250亿美元,而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属于赤字开支,如一季度月均2250亿美元。触及债务上限意味着政府无法维持预算缺口,并将对数百万直接或间接依赖政府支出的美国人造成打击。如果美国真的史无前例地发生了债务违约,对市场造成的冲击更将令数十亿美元的财富蒸发。

这是1月19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摄的国会大厦。新华社发(沈霆摄)

投资者们正在严肃对待这一问题。在耶伦表态后,将于六月上半月到期的6500亿美元美国国债,其收益率已经达纪录高位,这也反映出这些债券无法到期偿还的可能性正在升高。不仅如此,美国政府债务违约保险成本,也已经飙升至2007-2009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的前景正显得愈发黯淡。报道援引美国全国保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凯西•博斯特扬西奇的观点称,伴随着美联储为应对通胀而持续快速加息,美国家庭和企业的借贷成本不断升高,而银行放贷的速度又不断放缓,美国经济将于今年晚些时候进入衰退,并将推高失业率。

博斯特扬西奇表示,为兑付债务,美国政府将会想尽办法缩减开支。“这将会立刻影响到投放给个人以及企业的现金流,将直接影响GDP,也将加剧经济的衰退前景。”

报道称,事实上美国经济今年一季度录得的1.1%增速,已经被视作是今年年内的高位了。在博斯特扬西奇等人看来,债务危机对经济影响的程度和时长,很大程度上要看无法兑付的款项究竟会被拖欠多久,而拖欠多久则要取决于金融市场对此有何反应——反应通常相当激烈。

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国会起初并未投票通过财政部提出的银行救助基金,但随后股市的创纪录暴跌以及债券收益的大涨,又让国会迅速改了主意。几天之后,国会便通过了这一计划。

如果这样的前景都无法让国会下决心尽快提高债务上限,根据穆迪分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在今年3月发表的报告预测,过了“违约日”之后,久而久之会触发一场美国经济相对温和的衰退,期间大约有1-2百万人失业,失业率最高可能会达到5%左右,而之后的形势会更加痛苦。

美国若保持债务上限不变,将再次面临债务违约。(来源:中国日报 蔡艨 英文《中国日报》2023年2月17日8版)

在赞迪所设想的最坏情况下,长期违约会导致美国政府不得不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削减开支,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的信心将受到这种政治僵局的挫伤,并将导致金融市场的混乱,失业率可能会由此飙升,超过8%,这意味着大约有750万到800万个工作岗位的流失,且经济的复苏会非常缓慢。

“美国的国家信用将会受到永久性的损害。”赞迪说,“经济长期的增长前景也会被削弱。”他还表示,还有一个可能是共和党大幅缩减开支的方案占据了上风,在那种情况下经济的衰退可能会来得慢一些,拖到2024年左右,但失业率的峰值可能会达到6%,而经济复苏的速度甚至会比长期违约的情况下还慢。

美国债务目前高达31万亿美元。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此前表示,如果不提高举债上限,美国最早可能在6月1日出现债务违约。对提高债务上限问题,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持续撕扯。共和党坚持提高债务上限必须以大幅削减联邦政府开支为前提,民主党则称应无条件提高债务上限。债务上限问题已成为“党争”工具。

当地时间5月9日,美国众议院议长凯文•麦卡锡在白宫就债务上限问题与总统拜登举行会议后表示,这次会见并未就解决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任何有益意见,自己和国会其他几位党团领袖将于12日再次与总统拜登会面。

(编辑:涂恬 曹静 李海鹏)

【责任编辑:涂恬】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