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8日消息(记者 吴佳怡)当前,健康生活方式已经受到全社会关注。然而,到底什么是健康生活方式,如何评价或测量健康生活方式并验证相关的干预是否有效呢?日前,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樊静在“第三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大会”中表示:“我们认为亟需构建适用于中国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综合评价方法。”
(大会现场,主办方供图,央广网发)
11月4日,“第三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大会”(CLMC)主论坛在深圳召开。论坛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正式发布。
“第三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大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应急司指导,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循环杂志》社联合主办,以“健康无界 生活有道”为主题,着重探讨关注未来健康,跨界科技+生活+医学,预见中国健康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医学的发展成熟,将以往健康生活方式从单纯的宣传倡导层面拓展到了科学规范处方化的维度,目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在致辞中指出,通过加强对生命全周期的生活方式干预和指导,不仅提高了健康服务的能力和健康治理的能力,更是对全人群常见病、慢病医防协同理念的践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致辞,主办方供图,央广网发)
生活方式医学作为各类慢病治疗的重要手段,降低了医疗费用支出,提高了综合疗效,在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过程中,推进疾病防控防治的关口前移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为主要内容的“三减三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已经覆盖了2880个县区。同时,我国群众健康素养水平近10年增长了19个百分点,达到了27.78%。
论坛现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共同发布了《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从历史和现实、国内与国际、医学和非医学的视角,分析我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的过去和现在,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司长刘明在进行报告解读时就“关注健康的多与少”“关注健康的远和近”“统筹好健康的医和防的问题”“统筹健康的事业和产业”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刘明指出,当前慢病已经成为我国群众健康的主要威胁,而其中大多数是可防可控的,我们希望国家心血管医学中心等方面积极整合力量,围绕心血管、肿瘤、呼吸等重点疾病的影响因素,开展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的攻关,创新运用医学和非医学的手段,不断提高我国重大疾病防控的综合实力。
上述《报告》之外,论坛现场还发布了《生活方式医学》一书,并见证了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学院的正式上线。
(《生活方式医学》新书发布暨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学院上线,主办方供图,央广网发)
据了解,该著作由200多位医者用1062天的时间完成译著。而刚刚上线的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学院是一个公益的生活方式医学学院,所有的健康从业者,包括医务工作者和非医务工作者,都可以来这里进行生活方式医学教育培训。
当前,健康生活方式已经受到全社会关注。然而,到底什么是健康生活方式,如何评价或测量健康生活方式以及验证相关的干预是否有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樊静表示:“我们认为亟需构建适用于中国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综合评价方法。”
随后,她介绍了中国健康生活综合评价指数,经过多轮咨询与研究,最终确定了指标的构成以及指标的权重,形成了5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通过指标测算来计算一个指数,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指标。该标准形成了三个版本,分别提供给个人、临床科研单位和企业界参考。
为提升国内生活方式医学相关学科对疾病的干预技术能力,促进生活方式干预规范化管理,共享共建研究数据资源库,推动中国生活方式医学学科落地,以及提高全国慢性病防治能力,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的健康需求,2022年9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生活方式医学联盟正式成立。本届论坛除了邀请嘉宾进行专业分享之外,还举行了联盟会员单位授牌仪式,为8家示范中心授牌。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生活方式医学联盟单位授牌仪式,主办方供图,央广网发)
第三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大会自11月2日开幕,为期三天,与主论坛平行举办了“医学+生活方式专场”“医企联动关爱职场健康探索专场”“心血管健康深度探索专场”“中国式生活方式医学实践模式案例SHOW”“健康管理探索专场”等六个论坛,近百名专家、学者、产业界代表及生活方式医学联盟代表开展学术交流,共同引领和推动生活方式医学学科的进步与创新。
展望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的发展,李斌表示,希望全社会形成合力,积极参与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凝聚共识,携手并肩,为建设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健康中国,提高健康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吴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