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推进绿色产业和低碳经济转型的大潮中,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等“新三样”领域的技术和生产能力快速提升,为全球市场提供物美价优的中国产品,对推动全球经济绿色转型具有突出贡献。然而,近期美西方等发达国家出于自身经济保护主义需要,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扭曲中国与世界的积极经贸联系,是干扰全球经贸合作、延缓全球绿色转型、遏制中国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错误论调。
全球大市场中的新能源产品并未“过剩”
当前,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背景下,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增长已成事实,尤其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潜在需求巨大。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量将达到4500万辆,约是2022年需求的4.5倍;全球对光伏新增装机的需求将达到820吉瓦,约是2022年需求的4倍。全球大市场中的新能源产品非但没有“过剩”,反而还很短缺。
从中国新能源产业增速上看,近些年中国的“新三样”产品畅销全球,实现了出口快速增长。但从新能源汽车出口占生产的比例来看,远低于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例如德国2023年生产了410万辆汽车,其中310万辆销往海外,出口比重占八成。中国2023年生产了958.7万辆新能源汽车,出口了120.3万辆,出口比重仅占八分之一。中国90%的新能源汽车产能都是在满足国内需求,剩余的产品出口是基于市场规律和比较优势的共同作用,是全球企业和消费者自主选择的结果。美西方经济体面临的挑战是中国新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高效生产,而非产能过剩。
中国为全球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作出了积极贡献
凭借持续的科技创新、完善的产供链体系和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国新能源产业具备了强大的竞争优势。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设备制造国,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提供优质新能源产品,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出口使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从优质绿色产能中受益。通过与国际社会的贸易和技术合作,中国助力全球多国解决能源问题,为全球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有助于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目标,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出口至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绿色能源项目合作,显著提升了绿色能源技术的可及性,降低了绿色能源使用成本。根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中国贡献超过一半;过去十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与中国工程。
美西方炮制“中国产能过剩论” 违背全球化发展规律
当前,美西方炮制“中国产能过剩论”,将产品出口与“产能过剩”画等号,这既不符合经济常识,也违背了全球化发展规律。美西方在对新能源、芯片产业进行大额补贴、意图扩大本国产能的同时,却通过政策限制和安全审查等手段,遏制打压中国新兴产业发展,这种做法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
面对美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考量,中国始终坚持更高水平的开放,持续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体系。在美西方对中国新能源产品出海围追堵截之际,中国全面取消了制造业的外资准入限制,吸引全球企业分享中国大市场的发展机遇和红利。例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成为特斯拉在全球主要的制造中心,2023年在其全球产能中占比过半,所生产的电动汽车在华销量超过60万辆,较上年增长37.3%,全年收入217.5亿美元;同时热销亚太、欧洲等海外地区。这不仅提高了中国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也强化了全球产供价值链的高效性和稳定性。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各国共同愿望。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全球绿色产供链的建设。西方资本利益集团应客观、理性看待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为全球带来的积极广泛的作用,摒弃零和游戏的思维,采取开放和合作的态度,为各国产能发展提供更好的布局空间,共享收益、共面挑战。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 李思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