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人的归程守护 绘就春运温馨底色

来源:东方网    2025-01-20 11:05
来源: 东方网
2025-01-20 11: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5年铁路春运1月14日开始,至2月22日结束,为期40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5.1亿人次,日均发送1275万人次,节前客流高峰日预计为1月25日(腊月廿六),节后客流高峰日预计为2月4日(正月初七)。1月14日春运首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030万人次。

“一月月相似,一年年不同”。春运,这一场规模宏大的人口迁徙,承载的是无数人对团圆的炽热期盼,对家的深深眷恋 。在这场大迁徙里,铁路部门积极作为,他们用暖心的“呵护”与“守护”,为2025年春运的旅途勾勒出温馨的“年味”,让旅客的归途更加顺畅、舒心。

交通发展助力春运畅行。随着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如今的高速铁路网纵横交错,营业里程达4.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与高速公路网共同构成强大的交通运输体系,让春运出行变得多元、高效、智能,充分满足了春运期间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同时,铁路部门充分利用新线、新站、新装备,发挥高铁成网运营优势 。在一季度列车运行图的基础上,1月14日零时起实施春运列车运行图,进一步加大客运能力供给。在客流集中的热门线路和区段增开临时旅客列车,安排广州、深圳、上海、南京、杭州至成都、重庆、武汉、南昌,北京至沈阳、太原等城市间增开夜间高铁。全国铁路日均安排开行旅客列车超1.4万列,每日可增加座席50万个,客座能力同比增长4%左右。从城市到乡村,从沿海到内陆,铁路线如条条动脉,为人们的归乡之路提供了坚实的交通支撑,使旅途不再漫长与艰辛,而是充满了便捷与舒适。

科技赋能提升春运品质。近年来,铁路部门在科技领域不断创新,电子票务系统让购票变得轻松便捷,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列车为旅客带来更舒适的乘坐体验,智能出行助手的普及等一系列措施都让旅客在春运中感受到科技的温暖。例如,智能候车系统可以实时显示列车信息和候车区域,让旅客不再迷茫;智能出行助手的普及为旅客提供了更多便利,通过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旅客可以用手机与智能助手互动,获取出行建议、交通路线以及实时天气信息。在车站大厅内设置的餐饮预订、娱乐休闲等服务,让漫长的候车时光变得丰富多彩。这些科技创新不仅彰显了中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实力,也体现了铁路部门用科技的力量,不断提升着春运的服务品质,让每一位旅客都能在旅途中享受到贴心的关怀。

安全保障守护春运平安。平安返乡是春运的核心主题,为确保春运的平安有序,铁路部门提前谋划、精心组织,从完善突发客流应急响应机制,根据客票预售和候补大数据精准调配运力,到加强列车的安全检查和维护保养,确保运行安全;从优化车站的服务设施和流程,提高旅客的出行体验,到增派工作人员加强引导和服务,为旅客排忧解难。如在针对春运期间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和设备故障等安全隐患,提前进行科学研判,制定了详尽的应急预案。在春运前,对铁路沿线的设备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对列车进行深度检修,确保列车的安全运行。同时,增派安保人员,加强站车环境管理,严格落实安检制度,杜绝安全隐患。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措施,都凝聚着铁路人的辛勤付出和责任担当,他们用实际行动守护着春运,让旅客的出行更加安心、放心。

暖心服务传递春运温情。在春运的归途中,铁路人的暖心“呵护”无处不在。从车站的志愿者服务,到列车上乘务员的热情周到,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对旅客的关爱。为了方便旅客出行,铁路部门在车站设置了爱心候车区、母婴室等,为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提供专属服务;在列车上,为旅客准备了丰富的餐饮和娱乐设施,让旅途不再枯燥。此外,铁路部门还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六盘水车务段在六盘水站候车大厅内开展“我的铁路风景”春运首日主题宣传活动,邀请书法爱好者写“福”字送给旅客;广铁集团长沙客运段团委携手高铁动车队组织“温馨春运 暖心相伴”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不仅提供引导咨询,还为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送上重点帮扶,还精心准备了寓意“平安、愉悦”旅途的特色小挂件送给旅客。铁路部门在车站和列车上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让旅客这条归乡之路更加温暖、美好。

2025年春运,是一场充满希望与温暖的旅程。它见证着经济的发展、情感的传递和生活的多彩。在铁路部门的努力下,在科技的助力和人文关怀的照耀下,下,相信今年的春运将平安、有序、温馨地进行,让每一位旅客都能顺利抵达目的地,开启美好的新年篇章。(文/张登登、马明晶、张山石)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