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黄的相纸在指尖重焕光泽,模糊的面容于像素间渐显清晰。2025年7月在荆州市荆州区十方庵社区,长江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筑梦”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携满腔热忱而来。他们开展以“数字焕时光,爱心存记忆”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像素重组间唤醒沉睡的岁月故事,让无数被时光尘封的老照片重新流淌出鲜活的温度。
十方庵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长桌上,笔记本电脑的蓝光映着志愿者们专注的侧脸。一位78岁的爷爷颤巍巍打开樟木箱,一块褪色的红布包裹着一张边角霉变卷曲的黑白照片——那是1968年的结婚照,新娘的笑容已模糊成一片灰影,相纸边缘的霉斑像时光啃噬的痕迹。
“她走了三年了,总念叨着想看清楚当年的样子。”老人的指腹反复摩挲着相纸边缘,声音里裹着半世纪的风霜。志愿者轻移鼠标修复裂痕,同时俯身为老人拭去照片上的浮尘,听他细数这段往事。一个小时里,图像分层技术像细密的针脚,将霉变的缺口一一缝补;PS 软件的画笔工具化作时光的橡皮擦,轻轻擦去半世纪的灰翳。当打印机吐出修复后的照片时,爷爷忽然捂住嘴——照片里的新娘眉眼弯弯,脸庞上的纹路清晰如昨,与记忆里1968年的夏天完美重合。
像这样的修复故事在社区不断上演。无数段时光碎片,在青年志愿者的键盘声中重新拼凑完整:有1975年知青下乡时的集体照,褪色的军绿色在算法校正下重现鲜亮;有1982年的全家福,孩子们脸上的墨渍被AI技术温柔抹去;还有1953年的黑白婚照,在精细上色后,新娘头纱的珍珠白与新郎中山装的藏青蓝,终于能被孙辈们亲眼看见。
志愿者们运用的计算机技术像温柔的指尖,轻轻抚平方寸间的褪色与划痕;AI 辅助生成技术则化身时光翻译官,将严重破损处的残缺信息还原成清晰的过往。当一位82岁的奶奶用指尖在修复后的照片上轻轻摩挲——那个扎着黑辫、穿着蓝布衫的姑娘,眉眼间的笑意和记忆里一模一样。“这是我 19 岁下乡时拍的,”她忽然红了眼眶,“孩子们总说想看看奶奶年轻时的样子,今天终于能给他们看一看!”
社区活动室的另一角,“数字记忆讲堂”正让温暖持续蔓延。志愿者小段调出修复前后的对比图:“大家看,这道折痕就像时光留下的皱纹,我们用图层工具一点点把它熨平。”年轻人们举着手机录下修复步骤,计划回家帮家人修复那张抗美援朝时期的全家福;刚上初中的少年围着志愿者问:“哥哥,这个软件能修复我爷爷的军功章照片吗?”
代码敲击声里,科技不再是冰冷的术语。当00后志愿者教会60后阿姨用手机备份老照片,当AI生成技术让失散多年的战友合影重归完整,这场实践早已超越“修复照片”本身——它是青春与岁月的对话,是数字时代对集体记忆的温柔守护。
活动结束的那天,那位爷爷握住志愿者的手:“谢谢你们,把我和她的青春,从樟木箱底请了出来。”志愿者在日志中写道:“原来代码里藏着温度,像素中盛满深情。”“筑梦”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已计划将老照片修复纳入常态化服务,让青春的代码持续为时光存档,让科技的温度永远为记忆赋能。(艾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