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走进峡江之畔的湖北省巴东县信陵镇土店子村,黄澄澄的梨子压弯枝头,与连片的蓝色光伏“海洋”相映成趣,村民与游客的欢笑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这个因茶马古道茶铺而得名、隐匿于崇山峻岭之间的土家族村落,如今,凭借24小时100%绿电供应的“零碳”密码,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振兴之路。
土店子村光伏电站建设前后。受访者供图
在这里,“绿色”惊喜随处可见:屋顶、凉亭、桌椅、广场长廊甚至鸡棚猪舍,铺设着整齐的光伏板;微风发电机与“风车树”错落交织,175盏光伏路灯照亮山间夜路;“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靠太阳能为新能源汽车充电,让“零碳”出行落地生根……
“以前过日子全靠‘老天爷赏电,柴火续命’,打雷下雨就可能停电。”村里老支书张永堂感慨万千,“自从国网湖北电力建起光伏和沼气发电项目,全村生产生活用电都有了保障,富余电量还可以上网卖钱,我们村成了‘零碳村’,搞起生态旅游,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无独有偶。从长江南岸的马当渡口乘船10多分钟,便来到了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棉船岛。在这个长江流域首个“零碳岛”上,国家电投集团江西核电建设的新能源项目,正悄然改变着岛民的生活。
漫步棉船岛,远处的巨型风机迎风缓缓转动,单台风机每年可发电1400万千瓦时;近处的无铁芯永磁风光互补智慧路灯立满街巷,在新型微风发电机的加持下,照明亮度较传统的太阳能路灯提升60%,每日光照时间延长2小时。
棉船岛上的风光互补智慧路灯和传统电线杆。受访者供图
“有了风电后,再也不怕岛外输电线路故障导致的停电了,用电更稳当。”棉船镇的居民张先生笑着说,“新增的充电桩、可充电长椅等设施也把便利送到了我们身边。”
一个个“零碳村”、一座座“零碳岛”的崛起,正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更快、更高、更优、更大”发展的生动注脚。
——可再生能源体系领跑全球。“十四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其中,风电、光伏每年新增装机先后突破1亿、2亿、3亿千瓦关口;合计装机由2020年的5.3亿千瓦增加到2025年7月底的16.8亿千瓦,年均增速28%,占“十四五”时期全国新增电力装机的80%;2025年上半年,风电、光伏发电量增量1.15万亿千瓦时,超过全社会用电量增量。
——能源消费“逐绿前行”。全国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预计超额完成“十四五”时期确定的20%目标,提升经济发展的“含绿量”;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让“风吹、日晒”的馈赠惠及千家万户。
——全球“减碳”贡献凸显。我国风电装机规模连续15年稳居世界第一,光伏装机连续10年稳居世界第一;“十四五”时期,我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
亮眼数据的背后,离不开相关政策和技术的支持。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此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社会各界对大力发展新能源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共识;优化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健全完善绿证制度体系、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新能源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持续完善;持续快速的技术进步为新能源“加速跑”增添了强大动力,新能源度电成本在“十四五”初期平价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新能源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从“沙戈荒”上拔地而起的新能源大基地,到寻常百姓家屋顶悄然铺开的分布式光伏;从蔚蓝海面到戈壁荒滩,巨型风机始终迎风旋舞;从绿水青山间担当“蓄能保供”重任的“超级充电宝”,到电力市场机制精准护航的高效消纳……
“十四五”时期,我国逐光驭风、向“绿”而行,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在广袤的田野间书写能源变革的“民生答卷”,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十四五·十四物”系列报道:
之一:从代码中看中国创新
之二:便民业态“入圈” 幸福生活“出圈”
之三:车间的“智”变,发展的“质”变
之四:一台相机里的“蓝蓝天日记”
(人民网记者杜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