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称多县:加强传统古村落保护 推进乡村振兴

玉树称多县:加强传统古村落保护 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31 18:2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青海玉树电(记者陆中秋)称多县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下辖县,位于青海省西南部,以藏族文化、高原风光和生态旅游为特色。拥有尕藏寺、色航寺等藏传佛教寺院,拉布寺为格鲁派重要道场。通天河流域分布80余个藏族古村落,保留江源农耕文化,多个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摄影:陆中秋

在合理利用传统村落资源价值,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引导村民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合理合规利用文旅资源,不断加强传统村落的专业运营,建立长效运营机制,推动传统村落资源转化,助力乡村振兴。持续加大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完善保护机制,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注重挖掘古村落背后的故事,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质。加强特色小镇管理运行,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小镇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更新,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旅游环境,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打造优质的旅游品牌。

向来宾敬献美酒和哈达 摄影:陆中秋

坚持以点带线、以线连面,以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开发利用为牵引,打造以“四古文化”为代表的通天河流域大景区。坚持以清水河和珍秦嘉塘草原为节点,以草原、赛马、马术文化、黑帐篷、牛粪墙、节庆活动、黑颈鹤为元素的雅砻江流域“游牧文化”品牌,并开展雅砻江溯源工作,致力构建“通天河流域、雅砻江流域”两个旅游文化精品长廊发展布局。积极争取青海古藏村和三江源生态文旅小镇第二期项目资金,完成特色小镇创建,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兴商、以商承文”的产业发展格局。以称文镇“庚卓现象”探索建立“民宿+博物馆小镇”发展模式,适度扩大现有高端民宿的经营规模,提档升级直门达、拉司通、吾云达等6家普通民宿,并加强民宿就业人员培训指导力度,不断促进民宿市场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要依托全县丰富的马术资源和马术协会既往取得的工作成效,在珍秦镇打造集训练、比赛、表演、体验常态化的游牧及马术文化体验中心,将嘉塘打造成玉树马术文化最重要、最核心的传承地、弘扬地,真正让玉树马术文化成为玉树赛马会,以及玉树文旅产业发展的“金名片”。

游客观看直门达村人运送货物的牛皮筏子 摄影:陆中秋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结古镇以南20公里的贝纳沟,214国道可达,距省会西宁839公里。纪念碑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经过此地时命工匠雕凿制作而成的各种佛像、大小佛塔和重要经文等,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扎哈村是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清水河镇下辖的行政村,清代始建村落 摄影:陆中秋

直本仓所在的直门达村,地处玉树州称多县的歇武镇,自古以来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是玉树连接川、甘、藏等地的交通要道,也是历史上著名的通天河渡口——直门达古驿站所在地。

郭吾古堡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最初为防御性建筑群 摄影:陆中秋

通天河畔的称多县直门达村位于唐蕃古道之上。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连接青海、西藏、甘肃、四川藏区的交通要道。1963年以前,经玉树去拉萨的人们都要从通天河直门达渡口过河,翻山到达然窝普(今结古镇新寨村),再去往西藏拉萨等地。当年文成公主也是从通天河上的渡口过河,再到勒巴沟修整,并前往西藏的。自古以来,直门达村人就在渡口上以牛皮筏子运送货物,摆渡往来的官员、客商、平民百姓。直本·尼玛才仁家族有5代人经营管理着直门达古渡口。直本·尼玛才仁20岁起就在通天河上从事摆渡,曾拥有30多艘牛皮筏子及船只,是当年通天河渡口实力最强的经营者

拉司通是典型的高原康巴古藏小镇,古色古香的石路、石房、石走廊 摄影:陆中秋

尕白塔,位于青海称多县拉布乡境内,即青海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与玉树加纳玛尼、文成公主庙并称为玉树三宝。尕白塔历来被称作十万空行佛母的净土和龙王会聚的腹地。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尕白塔集市所在地。据文献记载,公元七世纪,藏王松赞干布在雪域边陲纷纷建寺的同时,在此地也进行过净地仪式。据传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时,从这里渡河前往拉萨,见证了尕白塔渡口不仅是称多县境内最为古老的渡口,也是唐蕃古道的重要渡口之一。

尕白塔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青海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摄影:陆中秋

公元八世纪中叶,莲花生大士来到通天河畔,早在贤劫第三佛迦叶如来加持过的小水晶塔为塔心,修建了尕白塔。之后,该区域的佛教文化和民俗、歌舞、医药、建筑以及石刻文化等逐渐兴盛,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尕白塔文化。古往今来,尕白塔及其渡口对印度、内地及藏区,尤其是玉树境内的文化交流,商贸疏通、结盟好友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兰达百长碉楼是该地区的重要历史遗迹,距今约有300多年历史,大约在公元1708年百长旺德加保时期所建,是称多县境内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百长碉楼。它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当中已被列入玉树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兰达百长碉楼重要历史遗迹,距今约有300多年历史 摄影:陆中秋

这种碉楼所用的材料是石头和木材,那这种石木结构的碉楼首先在整个藏区是非常常见的,之所以在藏区非常流行或者说是盛行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非常符合我们的高原气候,他具有着冬暖夏凉的功效,另外它也有着防御外敌的作用。其次我想说的一点是,其实藏族人是非常聪慧非常且在很早之前就有了这种环保意识,光在石木结构雕镂的用材上就诠释了这一点,石头和木头是就地取材,不花费时间、人力。而且重要的是它可以循环利用。其总建筑面积约863平方米,共分三层,总高为8.65米,共有大小房间21间。碉楼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二层为居住层,有小经堂、大经堂、卧室和厨房等,南侧还有客厅、厕所及楼梯间等。

郭吾村位于拉布乡人民政府向西6公里处,平均海拔在3600米,郭吾村属半农半牧村,下辖车所、郭吾和科托三个社,村内的郭吾古堡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最初为防御性建筑群。古堡以碉楼、围墙和传统藏式民居组成,曾是当地部落抵御外敌的重要据点,兼具军事防御与居住功能。 村落地处唐蕃古道沿线,历史上是汉藏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建筑风格与民俗传统中可见汉藏文化融合的痕迹。

古堡主体由石砌碉楼和夯土围墙构成,墙体厚实坚固,适应高寒气候与防御需求。碉楼通常高2-3层,底层用于储藏,上层为居所和瞭望台,体现藏族“屋堡一体”的建筑智慧。我们可以看到底下明明有位置建造房屋,但是还是要依山而建,具体原因就是他们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做到还田于民,还田于梁。传统藏式民居, 民居以石材、木材和泥土为主要建材,平顶设计便于晾晒作物,门窗装饰色彩鲜艳的藏族纹样。院落布局注重防风保暖,屋顶常悬挂经幡,体现宗教信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郭吾古堡因其独特的建筑群和文化价值,已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受到国家与地方政府的保护。郭吾传统村落是青藏高原上一颗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的明珠。其独特的防御性建筑、深厚的藏族文化底蕴以及与自然共生的生存智慧,为研究高原聚落演变、藏汉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样本。

扎哈村是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清水河镇下辖的行政村,清代始建村落,2016年被公示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4年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程。

拉司通是典型的高原康巴古藏小镇,古色古香的石路、石房、石走廊,宛如北京的灵境胡同。走在拉司通的村巷里,石砌建筑棱角分明,院落之间错落有致,村道都是用石板铺就,就连排水沟渠也是用石筑成。作为全国“人文魅力小城”、国家级少数民族特殊村寨、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拉司通村,玉树灾后重建中,按照“修旧如旧”和“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遗产保护抢救指导原则,尽力使用传统建筑工艺和材料全村都是在原址重建新居,尽量使用传统的建筑工艺和材料,门窗也采用传统藏式木质雕刻框架,使民居外观保持了原有的风貌。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建筑,每年吸引着很多游人前来参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如今,依托优质的文旅资源,通过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为游客提供了可以感受藏族文化的“诗意栖居地”,带来优质的乡村旅游体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生态环保之乡”,“中国最美民俗古镇”,“中国十大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生态文化村”,“省级生态村”,“乡风文明十佳村”,“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强村带寺 双星联创五星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镇”,“玉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玉树第一棵树的来源”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是过往拉司通村的名片。

位于称多县尕朵乡卓木齐村格查经堂内,格查拉康初建时代不详,由蕃囊雍珠嘉措加固修建,距今有1200多年。经堂内壁绘满了色彩斑斓的壁画,为明代时期。壁画的内容有山有水、有佛像、有动物,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近代在加固一个密室时是出土了元代唐卡和大量擦擦,也堪称为藏区的小敦煌。格查拉康是青藏高原东麓通天河流域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是研究玉树地区与藏西乃至于中原之间历史文化、经济交通的重要遗址。格查壁画也因此被列入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正在逐级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曹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