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OpenAI推出ChatGPT Study学习模式。相比ChatGPT此前的模式,学习模式能够帮助和引导用户一步步解决问题,而非直接给出答案。
这一模式给了学生选择:要把生成式AI当作学习助手还是作弊神器?关键要看如何使用。
OpenAI在官网介绍中称,当学生使用学习模式时,系统会提供引导性问题,并根据此前对话中习得的用户特点给出客制化答案。
“学习模式生动有趣且互动性强,旨在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而不仅仅是完成任务。”OpenAI表示。
在学习模式下,即使学生输入指令,要求系统直接给出答案,ChatGPT仍会提醒用户尝试通过探索和思考来学习。
在对话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在ChatGPT中开启或关闭学习模式,也即用户仍能随时获得直接答案。但相比普通模式,学习模式不会直接给出答案,用户不是被动阅读答案,而是要主动思考。
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美国13-17岁的青少年中,表示会用ChatGPT完成作业的占比从2013年的13%上升至2024年的26%。当然,生成式AI让作弊变得更容易,但并不意味着学生一定会利用生成式AI作弊,老师和家长还应看到学生作弊背后的复杂原因。
此外,为家长提供看护建议的网站Common Sense提醒,和其他生成式AI一样,ChatGPT学习模式同样会出错。Common Sense还建议,老师和家长应首先与孩子一起探索学习模式,了解这一模式如何帮助思考,并让孩子清楚地知道,哪些类型的作业可以让AI提供帮助,哪些不能。
生成式AI改变着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技术进步虽然带来问题,但AI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
今年5月,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使用指南》)。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就《使用指南》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应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和应用,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拥抱、引导善用、趋利避害”。
《使用指南》中提到生成式AI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三大类核心应用场景:促进学生成长,辅助教师教学和支撑教育管理,其中提到,要利用生成式AI增强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水平。
而对于中小学校和家长扮演的角色,《使用指南》称,中小学校要提升师生对技术的运用和理解能力,家长则要警惕学生过度依赖技术产生认知惰性、思维固化等问题。
据央视报道,AI技术开始在我国课堂普及,物理老师用AI建立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美术老师让学生用AI绘图软件作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校则开始着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信息检索能力,让AI赋能学习。同时,一线教师提醒,AI虽然能提供信息、给出建议,但无法替代人类复杂的情感与社会行为,因此并不能取代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如何使用生成式AI,要从娃娃抓起,综合考虑、协同治理成为当下应对AI挑战的良策。
(编辑:曹静 涂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