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GenAI)热度不减,智能体(AI Agents)又席卷而来,人类在职场的命运被置于问号之下——我们会被取代吗?
斯坦福大学SALT实验室今年6月份发表的一份研究显示,23%的人表示对智能体有抗拒情绪,理由是害怕被取代。
同时,越来越多的CEO公开表示,AI可能让团队变得更加精简。Anthropic CEO在今年初曾表态称,AI可能会淘汰一半的初级岗位。语言学习应用多邻国CEO则表示,只有在证明某项任务无法由AI完成的前提下,公司才会同意招聘新人。Meta最近也宣布,计划用AI替代90%从事安全等审核工作的人工。
“AI取代人类”成为主流声音的当下,如何更加理性地看待AI给职场带来的变革?微软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带来了一些更加理性的思考。
微软的研究以用户使用微软旗下生成式AI工具Copilot的对话为数据,分析了各类职业与AI的适用性。AI适用性评分最高的部分职业包括:
(注:报告中的职业分类基于美国劳工部的职业信息网络O*NET)
分析结果显示,涉及知识整合、数据分析等知识型的工作,与AI的适用性更高,而对实操要求较高的工作,AI适用性则较低。可以说,相较于蓝领工作,白领工作更容易被AI辅助。当然,用户倾向于用不同的大语言模型解决不同的问题,研究中分析的数据来自Copilot,多被用来辅助完成收集资料、辅导写作等任务。
微软的这份研究中,很少提及“被取代”,而是侧重于分析AI如何协助工作。研究认为,人工是否会被AI取代,除了受技术发展的影响,还与工作内容、公司决策及发展方向等因素相关。
以ATM的普及为例。当ATM机普及后,银行因为运营成本大大降低而开设了更多分行,非但没有裁员,反而聘用了更多职员,主要从事维护客户关系等工作,而很少涉及能够用ATM完成的存取款业务。
不可否认,AI对职业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无论职业、职位、学历、薪资状况如何。但研究同时发现,AI的影响程度,却是渐进的、任务级别的。比如,“会使用 Excel 并会借助AI完成部分任务的办公室秘书”,其工作可能由AI协助完成,但目前尚缺乏证据表明这类办公室白领的岗位会被完全取代。此外,工作中沟通、协同、决策等环节无法在研究数据中体现,而这些环节恰恰体现着人的价值,是机器无法取代的。
研究最后表示,研究中所使用的职业分类,不包括AI对视频博主、自由撰稿人等新兴职业的影响,并提醒称,只有对就业市场有着与时俱进的理解,才能真正看清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编辑:曹静 涂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