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传播如病毒复制 辟谣为何如此难?

来源:人民日报
2013-06-13 08:56:47

如何阻断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传播如病毒复制 辟谣为何如此难?

插画:人民图片

随着论坛、微博、即时通讯工具等的崛起,网络谣言也呈激增之势。网络谣言背后反映出不成熟的网民心态和不健全的管理机制,值得思考

“捡到粗心小朋友的高考准考证,谁认识通知下,别耽误了高考大事。白××,考点市一中,考场013,座号11,准考证号204101311。请大家帮忙互相转发,别耽误了孩子高考!联系电话138××××8131。”

高考前几天,上面这条信息,通过好心网友,在微博、微信和QQ群、贴吧上疯狂转发。可这却是一条不实信息,甚至暗藏骗局。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信息传播日益迅捷,不实信息和网络谣言的传播也有了更加肥沃的土壤。如何尽可能避免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如何不让充满好心、饱含社会责任感的转发,成为谣言扩散的支点?阻击网络谣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5月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已在全国范围内集中部署打击利用互联网造谣和故意传播谣言行为,一场网络谣言阻击战正在打响。

谣言传播如病毒复制

6月7日,北京市公安局网络平台“平安北京”通过微信提醒网友,勿轻信高考寻证寻人信息。“平安北京”运行团队成员赵峰介绍说,最近在网络上的寻证寻人信息,看似有名有姓,但稍加分析、搜索,就发现漏洞不少。

比如“在18中附近拾到李亚成的高考准考证号”,检索却发现李亚成在多个城市丢失了准考证,还都是在18中附近。又比如,前面提及的“准考证号204101311”,已经成为2013年出镜率最高的准考证号。而早在6月5日,当地媒体就通报说高考准考证找到主人了,但各大网络平台上仍重复出现,“事发城市”各不相同,各地都在为“本地的204101311准考证”寻找失主。

赵峰说,这些不实信息有些是因为同情心而以讹传讹,有些则是诈骗者刻意改编传播留下吸费电话号码,一旦拨打可能遭遇经济损失。

此前,在四川芦山地震后,一条被广泛传播的“寻找徐敬回家”谣言,所留电话是早就被曝光的高额吸费电话。

从内容上看,网络不实信息可以分为科普知识类、社会热点等种类。《新浪微博社区管理规定(试行)》中明确的7种不实信息表现形式,分别为整体失实、捏造细节、图文不符、夸大事实、过期信息、信息残缺、断章取义。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匡文波指出,谣言自古就有,但现在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快,一条谣言经过转发后很快就能人尽皆知。

他认为,谣言传播也有规律可循,其中两个主要的因素是:重要性和模糊度。他解释说,事件要是不重要,公众也就很难去关注。同时,模糊度越高,谣言流传越广。他举例说:“日本核泄漏事件对我国有一定影响,因此大家都很关注。同时,核科学对于公众来讲很陌生,再加上信息的模糊度很高,在某种程度上就助推了‘抢盐’风波。”

赵峰分析说,一些网络谣言如同病毒一般,每年都会反复发作,或者随着新闻热点演化成新“变种”出现。一般而言,此类谣言的一大特点是,内容惊悚、关注度高,发布者只叙述“事实”,不明确信息源,却显得自己是现场目击者,或者有权威信息源,有时还会附加图片。此时,网友稍不注意,就会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