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开始征服世界的亚洲企业们

作者:涂恬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05-30 15:37:50

中国日报网5月30日报道,据企业实力的崛起,是与经济实力的崛起紧密相随的。

据《经济学人》杂志5月30日报道,20世纪20年代,英国企业是全球对外投资的主力军,投资比例达到40%。到了1967年,这个冠军宝座为美国人所占据,当时美国对外投资的比例已经高达50%。

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文化的革命也在同步上演:英国人把电报、火车传播到了拉丁美洲,美国人则用好莱坞大片和广告向全球兜售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与此同时,家乐氏公司的麦片改变了人们的早餐习惯,柯达的胶卷也帮助所有人定格了假日时光。

时至今日,我们又将看到这样的变革再次上演,但这次要征服全世界的,已经不再是英国人与美国人,而是来自亚洲的力量。

亚洲资本正在不断壮大。这个地区国家的GDP占全球GDP的比例已经从1984年的20%上涨到了28%。亚洲是“世界工厂”,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在这里相互竞争,并通过供应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曾经的亚洲也缺乏智慧,缺乏对全球市场的了解。这里的国家熔炼了全球76%的铁,排放了44%的污染,但全球最具价值的品牌与风投活动中,只有10%来自亚洲。

亚洲企业目前贡献的对外投资,与其崛起的经济地位较不相称,投资比例只有17%。其中,日本与韩国企业毫无疑问是领头羊,丰田与三星则是这些企业中的明星。

亚洲企业在地区经济崛起的最初之所以略显落后,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钱“赚”得太容易。2002年到2010年,伴随着亚洲经济的迅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不断凸显以及信贷成本的走低,亚洲企业轻而易举就挣到了巨大的利润。

与此同时,亚洲企业相比他们的西方同行,其“发家”的模式也有所不同。半数亚洲富豪都是靠房地产起家的,而在日本、中国台湾以及韩国之外的地区,创新则受到了忽视。这给了包括苹果在内的欧美企业以“可趁之机”:大多数iPhone 手机都是中国的工人制造的,但西方的企业却掌握了这个产品带来的几乎所有利润。

然而,随着亚洲经济的发展,现在的亚洲企业已经开始了转变,他们变得更具智慧、更为灵活,也更加的全球化。

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力,就是亚洲经济增长的逐渐放缓,以及亚洲股市的不景气。此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产阶级需求的变化以及西方企业的“倒逼”,都开始让亚洲企业学得“聪明”起来,并开始在缩减劳动力成本、优化供应链、品牌管理与研发上下起功夫。

亚洲企业正在越变越强。工资上涨,让他们学会将生产地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与非洲,包括海尔在内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自动化生产,并在产品上花费更多心思。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让互联网企业异军突起。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已经全面进军银行业、电信以及物流业,分析人士认为,这家公司的净值已经超过了1500亿美元,超过了中国整个钢铁行业。此外,中国政府也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要求他们更加关注消费者的需求。

为了应对来自西方的对手,亚洲企业也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国际化。例如,联想公司就实施了西方式的管理,并拥有许多外国员工。华为在电信设备的市场竞争中已经超越了爱立信。印度的太阳药业公司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通用药物企业之一。腾讯公司则聘请了足球明星梅西来代言,向国外客户推广自己的服务。业务的不断扩张,更让不少亚洲企业逐渐发展成为了综合性的跨国集团。印度的塔塔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目前该集团在IT、豪华汽车制造等领域均有所涉猎。

亚洲企业的发展之快,让不少西方企业感到了寒意。尽管在部分领域,如飞机制造等,竞争的门槛仍然很高,但在其他领域,不少品牌已经感觉到了来自亚洲的竞争压力。

历史证明,消费者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20年内,老人们需要的药物可能就会由日本制造,最好的应用程序与最好的服装可能会来自印度与中国,在全世界人的早餐桌上,风靡一时的麦片可能最终会被粥取代,亚洲企业会改变世界,连你的早餐桌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