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绿色金融 中国人寿绿色投资存量规模超4600亿元

践行绿色金融 中国人寿绿色投资存量规模超4600亿元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4-24 20:1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绿色金融是赋能绿色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心所在,金融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担负着义不容辞的使命。

近年来,中国人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双碳”战略部署,积极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中国人寿绿色投资存量规模超4600亿元,其中作为集团绿色投资主力军,中国人寿资产公司绿色投资存量规模近3700亿元。

保险资金独特优势 助力领先构建绿色投资体系

早在2018年11月,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资产公司就正式签约加入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成为中国第一家签署该原则并践行ESG/绿色投资理念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测算,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每年需要3.1至3.6万亿元资金,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需要在新能源发电、先进储能和绿色零碳建筑等领域新增投资近140万亿元,与市场资金供给相比,每年约有2.5万亿元的资金缺口。这对于中国人寿资产公司这样管理5万亿元超大规模资金的配置型投资机构而言,意味着巨大的确定性投资机会。

对此,中国人寿资产公司副总裁赵峻表示:“公司已明确提出将绿色投资作为永恒主题、长期赛道和战略主线。”

“公司每年资产配置规模差不多有6000亿元到7000亿元,在市场上是大体量的资金。”中国人寿资产公司总裁助理刘凡说道:“这些保险资金周期长,风险偏好较低,看重期间收益,在开展绿色投资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中国人寿资产公司投资绿色债券超2400亿元,投资绿色另类项目超1000亿元,对绿色企业股票持仓超160亿元。

在顶层设计上,中国人寿资产公司对接国际通行ESG投资原则,构建完善了公司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出台“绿色引擎”计划,研究制定了行业机构首个ESG/绿色投资内部指引性规则文件,在行业内率先建立ESG评价体系并实施评价实践,并牵头行业研究起草了《保险资金ESG投资指引》。

双线配置方法论体系 拓展绿色投资实践广度深度

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中国人寿资产公司存量股权投资绿色项目超过30个,投资领域涉及水电、风电、核电、光伏、传统能源节能改造等方面。

“在整个的绿色投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一个双线配置的逻辑。”中国人寿资产公司创新投资事业部李清龙介绍:“传统的资产配置是以单线为主,只关注实现受益,贡献经济价值,而双线配置就是要把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委托方的投资指引这两者相结合,形成一个最优的配置方案。”

按照双线配置的方法论体系,中国人寿资产公司大力夯实绿色能源底座,在绿色投资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上实现行业领先,特别是设立的“中国人寿-电投1号股权投资计划”和“中国人寿-电投2号股权投资计划”,募集资金战略增资国家电投集团旗下企业,向京津冀地区输送绿色电力,有效保障2022年北京冬奥会绿色用能需求,为奥运健儿增添“绿色动力”。

(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资产公司投资的中核汇能旗下广西贺州市富川风光电站)

编制ESG债券指数权益指数 引领绿色投资发展

中国人寿资产公司充分运用完备的信用研究体系、丰富的研究经验积累和长时间、大规模投资信用债券的实战经验,积极与业内其他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推出创新合作成果。

2021年,公司推出国内保险资管行业首只ESG债券指数——“中债-中国人寿资产公司ESG信用债精选指数”,结合了中债估值中心的ESG评价体系和公司的信用研究成果,确保该指数能够成为投资者信赖的ESG债券组合,为投资者践行ESG投资理念提供有效的市场价格走势信息。

同年,公司再次推出国内保险资管行业编制的首只ESG权益指数——“中证中国人寿资产公司ESG绿色低碳100指数”,结合公司ESG指数研发能力、中证指数公司ESG评价体系、A股上市公司碳排放、绿色收入数据等编制而成,为A股市场ESG投资提供一个较好的参照基准,继续领先行业ESG/绿色投资,以实际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除绿色投资外,2022年,中国人寿集团旗下寿险公司提供绿色风险保障超过4170亿元,旗下财险公司提供绿色风险保障6.54万亿元,银行板块广发银行绿色信贷余额900亿元。

未来,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的引领下,中国人寿将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努力成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重要“助推器”,着力为绿色金融支撑绿色发展、绿色金融赋能美丽中国贡献中国人寿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曹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