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日本反思“创新灵魂哪去了” 大企业吃老本走向衰落

人民网 2015-11-06 15:26:00

  “日本制造业的国际排名被中国赶超”“东京大学失去亚洲高校排行榜榜首”。日本媒体近日关注的这些“失落现象”早已引起很多日本人的反思。笔者在日本的一些经济界朋友,也在议论日本制造业的创新灵魂都去哪儿了。在日本,现在既有落后的产业,也有落后的产品,有些老牌企业已开始满足为全球畅销的手机、平板电脑提供精密零部件。今天的日本再度回归保守,加上老龄化愈发严重、企业设备投资严重不足、民间消费不断递减,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已远离日本。当一个国家在“创新繁荣期”结束后找不到新的动力,那么走出“失落”的阴影就会变得很难。

  东京的家电销售店里,日本产品和日本顾客都不多

  11月1日,《日本经济新闻》网络版刊登麦肯锡公司的一份调查表,该调查从1980年开始,每隔10年对各国的国际竞争能力进行排名。结果显示,制造业的第一名一直是美国,第二名在上世纪80年代是德国,但随着日本技术革新的成功,到90年代时日本超越德国,且把第二名的位置保持到2010年,此后,日本被迅速革新的中国超越。相关评论认为,技术革新停滞直接体现在日本的制造业上,制造业的排名就只能被其他国家超越。

  近年来有日本学者著书说,日本在集成电路、软件、IT和移动网络的国际标准竞争中“四连败”。目前,在全球畅销的前3名品牌手机中,找不到日本的。这个变化,只要到日本家电卖场转一转就可以发现。不论“友都八喜”还是“比酷”,进入店铺首先看到的是苹果品牌的平板电脑、手机,再往里走,便是联想、华硕等产品,偶尔能看到日本传统品牌东芝笔记本。与众不同的是松下电脑,造型小巧、纯铝板外壳,但一问价格要比苹果等同类产品高出很多。在这些日本家电卖场里,不仅日本产品变少,似乎来购买的日本顾客也非常少。

  客观地说,今天的日本依旧能享受40年前或30年前创新带来的巨大成果。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年初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感叹:“中国游客到日本买马桶盖、电饭煲,这从侧面反映了(我们)技术创新已迫在眉睫。”在东京街头,笔者常看到许多中国游客,当然也有很多其他国家游客,购买了大量的商品。尽管其中很多是在中国生产的,但创新繁荣期已让日本拥有大量知名工业品牌,每个品牌都代表着时尚、安全、高质量。国内前不久流行买日本产的小学生书包也是一个例子。可以说,日本实现过“一招鲜吃遍天”的模式。

  但现在这一招很难再玩转了。上世纪90年代,笔者玩过索尼CD机、MD机,也购买过日本品牌的录音机、录像机等。但现在,随着美国、中国等国数码产品的出现,一些年轻的音乐发烧友可能连MD机是什么都不知道了。不仅这些“硬件”被人遗忘,日本家电企业也没有先声夺人,将录音、录像、通话、记录、检索等产品技术全部融入到手机、平板电脑中。让日本人仍感到自豪的是很多新产品中附加价值最高的零部件还是“日本制造”。日本一家微型马达制造企业的总经理告诉笔者:“几乎世界上主要品牌的手机,其振动马达基本上都是我们公司制造的。”一家日本知名品牌相机制造企业的负责人也表示:“在高端手机、电脑上使用的镜头,世界市场的份额我们占了主要部分。”某种角度看,这些日本企业活得很滋润,没有太多维护品牌的支出,没有生产风险,似乎选择这样一条经营之路并不错,但却逐渐失去新的生产理念。

  来自美国的革新理念与日本渐行渐远

  日本人一向看重创新,但为什么效果不好?这值得研究。为保护小企业鼓励创新,上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规定引进技术必须有利于本国产业健康发展,不得损害小企业,不得妨碍国内技术发展。庆应大学经济学部名誉教授井村喜代子对笔者说,日本在钢铁、化工、机械制造、微电子各个领域,主要技术来自美国,个别技术从欧洲引进,这些技术在日本经过本土化以后,迅速成为国际技术中的尖端。“日本在进行产业创新时,美国忙着战争,先是朝鲜战争,让日本有了获得新型重化学工业创新的时机;然后是越南战争,美国给日本让出了美国国内的民需市场,并在越南周边,特别是后来成为新兴工业市场国家的新加坡、泰国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给日本带来出口大量产品的机会。”井村教授对笔者说。在井村看来,如果没有美国的这两场战争,日本创新并获得整个世界市场的机会很可能没有这么大。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曾提出“要摆脱对美国技术的依赖”,也公布过相关的科技白皮书,强调利用本国创新技术带动新产业,并于1995年制定《科学技术基本法》,提出从“技术立国”到“科学技术创新立国”战略转变思路。不幸的是,这种创新的意识没有冲破“经济失落”的阴霾。当一个国家以保守为国策后,原地踏步实际上就是拱手让其他国家超越自己。老牌的日本企业形成规模巨大的产业制造能力,这让有的企业很难下决心去实现突破、寻求开发更新的产品,同时疏于管理模式的创新。举例来说,进入21世纪后,数码成为新的产业趋势时,日本企业能否像割舍磁带录音机、胶卷照相机那样,将刚投产不久的生产线丢掉不用?可以说,就要失去市场的大量产品生产线留存在日本,让日本既不能投资建新厂,又不能下决心投巨资集中做创新产品。当然,不是所有制造业都甘心“失落”。日本汽车制造商2015财政年度研发资金就创了历年来的新高。

  从GDP排名、近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等方面看,日本仍是很有实力的国家,也有创新的条件。笔者接触过很多日本研发企业,研究人员的研究不能说不细,但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却没有开发出太多影响全球的新概念产品。日本NHK电视台10月27日报道说,“最接近诺贝尔奖的日本人之一”免疫学者本庶佑希望用攻克癌细胞的“刹车”装置的新理论,研制出一种全新的抗癌药,但遗憾的是日本企业觉得,花时间、精力及财力去走一条新路,风险太大。在电视节目中,本庶非常遗憾地说:“我和太多的企业谈过新药,竭尽全力去说服企业,但处处碰壁,没有一家日本企业肯与我合作。”最后本庶只好去投美国企业。

  在笔者看来,在东西方“冷战”的几十年内,日本获得很好的发展机遇,今后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对美国最新经济、科学、产业、科研缺乏理解,与政府强化政治和军事的日美同盟关系形成巨大反差——日本过去是引进美国技术,现在变成只买美国产品了。

  社会保守必然导致创新不足

  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野口悠纪雄10月1日在“钻石在线”上撰文说:“安倍的‘新三支箭政策’依旧不能让日本走出‘失落的二十年’。”原因是,一种恶性循环在日本周而复始:市场需求不足——阻碍创新——创新的弱化让日本在失落中继续前行。

  笔者10月底看日本《产经新闻》议论说“7年来大学生就业失败”,细看内容,原来说的是很多学生因只想进入知名大企业,早早结束了求职活动。调查显示,日本年轻人出国留学、自主创业的愿望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同龄人。最近几年,去哈佛留学的日本人逐年下降,据说只有个位数。从留美人数看,中国、韩国都已超过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期,日本企业为留住熟练工人普遍实行终身雇用制,在“年功序列制”下,工龄越长、工资越高。年轻人更愿意在大公司里安稳度日,不愿冒风险创业。据日本《朝日新闻》网站1日披露,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最新的全球高校排行榜上,去年“亚洲榜首”东京大学排名下滑,位列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北京大学之后,这也引起日本各界的反思和担忧。

  外出留学人数减少反映的是日本的老龄化问题。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总人口的1/4。社会老龄化以后,留学或去国外工作对年轻人来说成为很大的负担,“留在日本国内生活最稳定,最安全”成为一种共识,日本主动引进的技术、概念开始变得无足轻重,社会日趋保守,造成改革、革新的气氛渐失。对日本老人来说,日本的社会体制已无需改革,他们对经济方面的革新诉求也变得不那么强烈。有位65岁的日本老人告诉笔者:“我们的最大力量是让国家的政策向我们倾斜。”选举时,老人投票最踊跃,政治家的各种政策自然会向他们倾斜。“让每一个老人有接受养老服务的机会!”这是安倍晋三在再次当选自民党总裁后,推出的“新三支箭政策”之一。

  中国今后也将面临“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但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和热情,可以让革新趋势保持一段时间。前不久笔者在东京演讲时,日本研究中国经济的著名专家江原规由谈到中国创业和创新潮时非常赞赏。相比之下,日本年轻人更想进大企业,追求个人生活的安逸,一些人告诉笔者“当总裁是种负担”,这样的社会就很难再谈创新了。日本企业数量这20年几乎一直在600万家左右,这只是中国两年半新成立企业的数量。

  随着创新脚步放缓,日本的社会贫富不均现象加剧,一些人变得贫困起来,一些人意识到保有现在的中产阶层地位变得困难。普通人创新的机会和热情越来越少,没有民众参与、支持、获益的创新,国家能够得到的也就是失落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倍政权的保守主义适应了日本社会的需求,同时也是日本不得已的一个选择结果。随着创新的弱化,日本的“国家失落”今后可能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作者为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 陈言)

海军第19批护航编队潍坊舰进行实弹射击训练 571名中国公民撤离也门
海军第19批护航编队潍坊舰进行实弹射击训练 571名中国公民撤离也门
假装在英国 从影视剧中的英伦关键词感受英伦风 谢耳朵将在莱纳德婚礼上搅局 盘点美剧婚礼上的麻烦事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新闻热搜榜

      201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

      详细>>

      互联网金融频道

      详细>>
         
      • 专访世界银行行长

        专访世界银行行长

      • 专访韩国驻华大使

        专访韩国驻华大使

      联系我们

      电话:010-84883646 E-mail:wangsn@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