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中国经济新增长点
提升公共消费的水平,需要非常长的投资周期,商业回报往往是很低的,需要政府长时间的补贴。但这种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约有25%用于此类投资,这一比重未来还有提升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投资不仅不会加重产能过剩的问题,反而有助于化解这一难题。
中国经济的第二大经济增长点就是已有生产能力的绿化和升级。中国的制造业从生产能力和产出量上讲已经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是各种生产设备往往是高污染、高能耗的,把这样的产能升级为现代化、有效率的产能,需要投资,这个投资的过程将长期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
根据笔者不完全测算,仅五大耗能行业—有色金属、钢铁、电力、化工、建材,更新一遍高污染、高能耗的产能,就需要10年时间,其每年将拉动GDP增长1%。而且,由此带来的低污染和低能耗将令国人长期受益。
中国经济的第三大经济增长点是居民消费。中国居民消费自从2007年以后,每年占GDP的比重在不断上升,根据我们的测算,目前已经上升到45%左右,但是居民消费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点,其比重超过GDP的50%,恐怕还需要4-5年的时间。
综上所述,中国最有可能在短期内引爆,并且可以长期依赖的最大增长点就是公共消费型投资。
如何催生公共消费型投资这个中国经济第一大增长点?
为了释放中国经济的增长点,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一条长期稳定、高效的融资渠道。当前地方政府投资主要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及与之类似的信托产品,公开发债占比很低。
依赖银行贷款进行长期投资的弊端很多。第一是期限错配,以3年或3年以下的银行贷款支持10年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往往使得地方政府需要不断向银行再融资,而每一轮再融资无论对银行还是政府都有风险。
第二是地方政府面对短期还债的压力,从而过分依赖土地开发,这就像一个紧箍咒,不断逼着地方政府拍卖土地,同时又担心地价下降,导致许多地方政府不能够按照应有的长期规划来进行土地开发。
第三就是由于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依赖银行贷款,而这些投资具有政府背景,在资金来源上具有优先级,在相当程度上挤压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中小企业往往不得不以很高的利率为代价融资,这就拉高了整个民营经济的贷款利率。
当前非常荒唐的格局是,中国的国民储蓄率高达50%,但贷款利率普遍在6%以上;而美国的国民储蓄率为15%左右,其贷款利率却普遍在3%-4%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