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流动性陷阱”之谜
银行间市场陷入“钱荒”危机,央行该救不该救?在这个问题上,经济学界已经争论了近两周时间。赞成的一方认为,流动性危机已在央行出手救市后出现缓和,表明货币政策依然有效;反对的一方则认为,短暂的“注水”只是扬汤止沸,金融业危机仍在暗流涌动,随时可能喷涌而出。
若是在以往,任何时候,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或其他债券市场一旦发生利率飙升或流动性枯竭的状况,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银行”,出于维持金融市场稳定的法定职责,是一定要进行干预的,且市场并无异议。但如今,央行一次普通的流动性纾困行动,却引起市场的极大争论,这到底是怎么了?
刨根问底,市场发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流动性陷阱”。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凯恩斯曾提出一个经典假说:当利率低到无法再低的时候,市场参与者会预期利率只能上涨而不会下降,债券类资产价格也只会下降而不会上涨,因而会选择抛售债券而持有现金。在这种情况下,货币需求弹性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市场参与者窖藏起来,而不是用来投资,货币政策失效。
“流动性陷阱”假说从一开始提出便备受争议,各派经济学家持续数十年进行研究论证,就是想找到这个“陷阱”是否存在的确凿证据,但最终无果。尽管如此,经济学家们常常还是会使用这个假说来分析金融市场的一些诡异现象,尤其是在货币条件相对宽松但经济却异常萧条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想到“流动性陷阱”。
从经典理论来看,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状况并不符合“流动性陷阱”的假设条件,因为市场利率并未低到接近于零的地步,债券市场也并未崩盘,且在通货膨胀依然不低的情况下,人们持有现金货币的热情也并不高。因此客观地讲,现在把“流动性陷阱”的帽子扣在中国金融市场头上,确实还有点冤枉。
但有一个难以解释的事实是,今年上半年货币投放相对较为宽松,宏观经济却表现出令人难以理解的低迷,而近期在没有投资大幅增长的形势下,市场利率却出现异常飙涨,整个银行业都在相互借钱,却没有人知道钱到底去了哪里。对于这种与“流动性陷阱”极为神似的现象,我想我们就将其称为“中国式流动性陷阱”也许更形象。
众所周知,在中国,金融市场存在两种资金价格,一是官方利率,一是民间利率,官低民贵,格局像极了当年的外汇双轨制。而任何双轨制度中,莫不有“倒爷”的存在。“倒爷”往往有通天的本领,不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他们总是能把低价商品转到高价市场,于无形中赚取巨额差价。而今,金融市场爆发类似资金大挪移的“中国式流动性陷阱”,是不是“倒爷”干的呢?
如果是,“倒爷”是谁?关注本报的读者也许会想到,就在今年初,在一篇有关“影子银行”的报道中就曾发出疑问——影子银行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影子银行的无序扩张又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哪些影响?时过境迁,当时混沌的答案在今天看来也许已清晰许多。
- 马航总裁:不会因客机失联停飞波音777机队
- 见死不救?澳政府拒绝澳航30亿澳元贷款请求
- 黄硕:业界可共享打车软件这张大饼
- 美媒:中国反腐令高档白酒消费回归理性
- 俄罗斯欲起草法案应对制裁:没收欧美在俄资产
- 马来西亚称持失窃护照登失联客机乘客不是亚裔
- 以色列展示缴获“伊朗军火船”走私武器
- 美国“伊利湖”号巡洋舰访问韩国 准备参与联合军演
- 祈福、搜救、调查 马航客机失联进入第四天
- 日本大地震三周年 媒体“全副武装”参观福岛核电站
- 马来西亚称持失窃护照登失联客机乘客不是亚裔
- 以色列展示缴获“伊朗军火船”走私武器
- 美国“伊利湖”号巡洋舰访问韩国 准备参与联合军演
- 祈福、搜救、调查 马航客机失联进入第四天
- 日本大地震三周年 媒体“全副武装”参观福岛核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