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应成为海外投资的主力军
10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取消境外投资核准,这将对中国海外投资,特别是民营企业海外投资产生较大的促动作用。民营企业可以积极利用国际产业链调整、国际分工重组的机遇,积极整合全球资源,这不仅是民营企业加快自身转型的有效途径,也是掌控全球资源配置主动权的关键一环。
民营企业
需要寻求转型突围
中国是拥有民营企业数量最多、发展速度最快且是一个发展与转型并行的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相当程度上是依赖于民营企业的崛起。然而近些年,由于劳动力、资金、原材料、土地和资源环境成本不断攀升,人民币进入战略性升值通道,我国已经进入了高成本时代,这对于依赖于“成本驱动”以及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民营企业而言,价值创造的空间越来越小,被淘汰出局的越来越多。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需求端的减少,各类保护主义风潮渐起以及新一轮全球产业洗牌的渐趋形成,都使民营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瓶颈和竞争压力,民营企业寻求转型突围已经别无选择。
民营企业
面对全球化整合
在这一背景下,民营企业需要一种更加开阔的视角,要从“眼睛向内”转向“眼睛向外”,要学会以全球应对全球,而不是以中国应对全球。21世纪是一个全球整合的时代。总体上看,竞争对象全球化、资源分布全球化、配置手段全球化、利益相关者全球化,使得资源整合的需求前所未有的迫切,资源整合的战略前所未有的复杂。全球化整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走出去”获取国际资源;一个是全球化整合资源。
在第一个层面上应该让民营企业担当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较上年增长1.4%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创下10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2.8%,连续两年位列全球第三大对外净投资国。据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统计,今年上半年披露的中国内地私营企业海外并购金额较去年下半年暴增218.6%,而同期国有企业海外并购金额环比增幅仅为5.03%,这一转变也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反映。
第二个层次是:采用战略联盟策略进行国际合作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可以根据企业的资源、能力和需求,选择供应链联盟、生产联盟、技术研发联盟等不同结盟形式。战略联盟不但可以创造规模经济,产生协同效应,有效降低成本,还可以克服产业壁垒,通过企业间的联盟合作进人新市场,获得新技术。
在国际竞争与合作日趋发展的大环境下,民营企业要适应国际战略转型的要求,将出口面临的挑战转变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机遇,并采取多种合资合作方式,开拓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的国际市场,利用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渠道,参与全球生产、采购,建立国际产业价值链。
民营企业
海外投资面临困境
然而,当前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全球化整合资源依然面临种种困境:
首先,我国民营企业不仅要与国内企业竞争还要同一些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竞争,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民营企业缺乏资金支持,融资相当困难,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还没有有效的衔接,无形资产在国外抵押受限。
其次,在产品技术日益分散化、复杂化的今天,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需要大量时间和成本投入,且具有很高风险。企业单纯依靠自己能力已经很难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迫切需要国家的科技支持。
再次,民营企业“走出去”虽然增长迅速,但并未形成跨国趋势,大多数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缺乏全局性的战略理念。
第四,目前,国际贸易保护的方式越来越隐蔽,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打着“环保”的大旗,各类层出不穷的绿色壁垒渐成风潮,今后各国碳贸易摩擦、碳减排配额及其分配问题等都会高度与这种壁垒联系起来,增大了民营企业应对的难度。
全球化整合不仅是民营企业转型的机遇,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契机。国家应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全球合作,构筑推进民营企业投资全球化、融资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技术全球化、品牌全球化及人才全球化的国际绿色通道。应该以产业布局和提升竞争力为切入点,提高民营企业海外布局的效率和效益。例如,需要提升技术能力可选择发达国家建立研发中心;从节约成本角度考虑,可考虑劳动力成本低,具有一定基础设施配套能力的发展中国家,要结合当地的区位优势和自身的竞争优势,选择更适合的投资目的地,使民营企业在完成自身突围的过程中充当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力军。
在金融资本支持方面,可以参照国外经验设立特别金融机构或建立特别基金,例如英联邦开发公司、德意志开发公司、丹麦工业化基金、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日本海外经济合作基金、韩国进出口银行、亚洲四小龙的“海外创业资本基金”、“海外损失准备金制度”等,帮助企业实现海外融资的便利性。此外,在制度设计上,鼓励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目前最重要的金融支持政策是改革外汇管理制度,放松外汇管制,通过“藏汇于民”的方式实现对外直接投资自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