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美媒揭秘中国中子弹研制始末:十年铸剑 险遭美苏扼杀

  1980至1984年:5次试验

  1980年,张爱萍将军对一个到访美国代表团的成员说,中国需要中子弹来对抗苏联。中国媒体还报道了法国的中子弹研制情况,认为它是“大国地位”的象征。在技术层面上,武器专家认为中子弹和小型化核弹头(他们已经开展的一个项目)有许多共同原理,可以将这两个项目合二为一。为此,他们把中子弹问题分割成不同的组成部分或“要素”来分别加以解决。1982至1984年,中国进行了5次与强辐射武器和核弹头小型化有关的测试。测试的顶峰是1984年12月19日成功的“原理突破”实验,一位武器专家作诗将其形容为“穿过桥梁的第二代灯船”。很明显,“第二代”指的是中子弹和小型化核弹头。

  1985至1988年:争分夺秒

  1985年,中国连续30个月暂停核试验。当时苏联也暂停了核试验。与此同时,法国也决定反对研制中子弹。中国的核武器科学家意识到继续他们的工作所面临的挑战。1986年,他们提醒中国领导层,美国和苏联可能会订立禁止核试验条约,阻止中国的核武器现代化建设。他们建议加快测试速度,尽快完成新弹头设计,并提出了“勿失良机”的主张。如果中国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新弹头的研制,会长期处于劣势地位。

  中国领导层批准了他们的报告,1988年9月29日,中国成功进行了中子弹爆炸实验。在此之前,资深武器学家刘华秋撰写了两篇令人感兴趣的报告。他认为中国并不需要中子弹,但还是应对设计进行测试,将其作为“技术储备”。

  启示:国防建设要高瞻远瞩

  什么因素导致了中国研制出中子弹却没有对其进行部署的结果,这些变量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今天?战略考量以及中国领导人发展匹配能力的渴望是最初决策的关键因素。张爱萍和科学家的“原理”途经让这一项目得以继续,但后来苏联威胁减弱又让该项目陷入停滞。尽管经历了各种挫折,但科学家们“勿失良机”的建言促使领导人决定对最终设计进行测试,并将其作为“技术储备”。这一个案研究还有助于分析其他国家的核武器项目。例如,中国科学家的“原理”方式表明了一个资源有限的国家如何着手研制复杂的武器系统。

  这一个案研究框架和最终模式也有助于讨论中国目前正在研制的武器系统,例如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能以高超音速滑翔穿过大气层,面对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抗毁能力更强。研制这一系统的可能动机包括其战略价值——如果中国认为该系统能够击败美国的导弹系统,以及首先研制出一款先进系统所具有的“规范价值”。一条直接的建议是,不必对此类武器系统感到恐慌,如苏联媒体对中国中子弹的反应,更冷静的评估更具建设性。(编译/姜瑞)

美媒揭秘中国中子弹研制始末:十年铸剑 险遭美苏扼杀

资料图片:中子弹结构图。(图片源于网络)

土耳其派坦克压境 叙利亚难民逃亡路遇阻 反战者白宫前“躺尸”抗议美空袭叙利亚 多人遭逮捕
土耳其派坦克压境 叙利亚难民逃亡路遇阻 反战者白宫前“躺尸”抗议美空袭叙利亚 多人遭逮捕
经典老片重映 靠情怀还是靠实力 童版金球奖红毯来了! 小乔治·克鲁尼夫妇萌翻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新闻热搜榜

      2014中国影响力

      详细>>

      “一带一路”

      详细>>
         
      • 专访世界银行行长

        专访世界银行行长

      • 专访韩国驻华大使

        专访韩国驻华大使

      联系我们

      电话:010-84883646 E-mail:wangsn@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