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集大型纪录片《手术200年》首次文本论证会在京召开
一个生活在今天的普通人,平均一生中将会经历7次大大小小的手术。从最早期仅限于用简单的手工方法,在人体表面进行切、割、缝,到如今,可以借助电脑控制机器进入人体实现微创。手术,这项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行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留下了惊心动魄的记忆。
7月22日,八集大型纪录片《手术200年》第一次专家文本论证会于北京梅地亚中心召开,受邀参加会议的专家包括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分会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凌斌教授,国内知名眼科专家、解放军总医院黄一飞教授,《中国医药科学》杂志社总编室主任、万方医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王光跃博士等专家。
纪录片《手术200年》制片人池建新首先介绍本片的总体策划思路,重点提出了节目的核心创意:“中国最顶尖的医学人士,在纪录片中作为讲述者,展现现代手术200年发展的沧桑变迁;作为对话者,与世界医学专家进行技术交流和观念碰撞;同时又是实践者,通过讲述、再现、实验等手段回溯历史,展现未来。”
(纪录片《手术200年》制片人池建新发言)
到会专家对该片的总体策划和创意表示极大的肯定和期许,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凌斌教授提出:“我们需要从哲学的维度来进行表达,人本向死而生,作为医者,我们只是在帮助人们延长生命,然而科学的发展有它的局限性,我们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也许常常是在安慰,医者的困惑和无奈永远存在,外科手术发展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纠错的过程。所以我们非常感激病人的信任,他们是对医学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人。”黄一飞教授提出:“外科手术无论如何发展,永远都离不开‘人’(医者)本身,即便现在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也必须由外科医生来操作并输入指令;关于医疗器械,节目中应该体现对国内本土技术的扶持;关于医患关系,其实要看医者和患者是否站在同一面,而不是对立面,双方的配合程度,会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王光跃博士则提出:“人们向来提倡‘生’的教育,在这部纪录片中应该渗透‘死’的教育。”
一个成功的手术,是科学(医者)、技术(医疗器械及发明者和生产者)、人(患者)三者之间的有效平衡,手术的发展过程,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进步,它同样考验着整个社会的知识理解与认知能力,透过手术中的每一个变化,可以从中窥视到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卫生条件,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记录科技历史变化,展现人道主义光辉,是这部纪录片力求展示的方向和目标。
纪录片《手术200年》由中央新影集团科技节目部特别制作,主创团队近年来先后承担过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货币》、《华尔街》、《人参》、《创业英雄》等的制作。国内外医学界知名学者、专家、政府官员及企业界精英将参与拍摄,并由国内顶级外科专家担纲顾问指导。
据创作团队介绍,该片力求采用全新的创作方式,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现代,更加生动的方式来解读外科手术,展示人性光辉。作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展现人类与疾病做斗争的科学纪录片,创作团队目标是把《手术200年》全力打造成为中国医学领域的一部经典作品。全片共分8集,每集55分钟,预计将于2016年底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隆重呈现。
- 优步遭多国“围剿” 纽约放其一马
- 日经收购《金融时报》:打造全球最大财经读者群
- 奥巴马恐遭窃听弃住华尔道夫酒店?美前驻华大使:“无稽之谈”
- 奥巴马接受专访 称未实现控枪系任期内最大失败
- 美国前财长保尔森:中国应加快建设现代化资本市场
- 优步遭多国“围剿” 纽约放其一马
- 日经收购《金融时报》:打造全球最大财经读者群
- 奥巴马恐遭窃听弃住华尔道夫酒店?美前驻华大使:“无稽之谈”
- 奥巴马接受专访 称未实现控枪系任期内最大失败
- 美国前财长保尔森:中国应加快建设现代化资本市场
- 中国道协否认发谴责《道士下山》声明:对影片持包容心态
- 工作也是围城 毕业三年你“跳”了吗?
- [晒照文化] 晒与不晒 我都在那里
- 周末收视:“跑男”破5创新高 “花少”小幅提升
- 《盗墓笔记》编剧:被吐槽我们一点不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