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改革奠定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基础
22年前黄浦江畔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的锣声犹在耳边,22年后,我国资本市场已完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品种单一到多层次市场格局初具雏形的华丽转变。
当年写在上海静安证券营业部小黑板上的股票只有孤零零的两只,而目前沪深两市的股票数量已经发展到2000多只;上市的公司也从当初的几家街道小厂子、乡镇企业,逐渐扩大到如今的能源、金融、电信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超过22万亿元的市值、1.39亿户有效账户、几乎占全球半数的商品期货交易量……我国资本市场竟用22年时间达到了发达国家百年的发展水平。
辉煌的背后,是从未间断过的制度改革,尤其是最近10年,改革的成效愈发凸显。从上市公司专项治理到证券公司综合治理,从股权分置改革到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从完善法律法规到建设多层次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建设日趋完善。2011年10月以来,资本市场更是掀起一场以“郭氏思路”为核心的改革“总动员”。“中国的资本市场没有理由不成为世界第一。”正如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所说,“只是不可能轻轻松松实现这一目标,相反必须要脚踏实地地干。”从郭树清的一贯作风以及几乎一周便推出一则新政的速度可以发现,制度方面的改革便是实现目标的必经之路。
资本市场对经济贡献无可估量多层次框架结构初具雏形
22年中,千万亿元的资金在资本市场这一“资源配置器”中吞吐。遭受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创伤,也经历过由违规行为引发的“命悬一线”,但资本市场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无可估量。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资本市场在拓宽融资渠道、促进资本形成、优化资源配置、分散市场风险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支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数据显示,截至8月24日,我国资本市场已经有2477家上市公司、1.39亿户投资者、112家证券公司、73家基金公司、198家期货公司,无论是股票总市值还是商品期货市场成交量均居世界前列。
不可否认,我国资本市场正在从“新兴加转轨”向成熟市场方向转变,关键特征之一便是多层次的框架结构已经初具雏形。2004年5月27日,作为创业板的前奏,深交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8年来,中小板坚持“从严监管、深化创新”的原则,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监管体系,为创业板的平稳推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在中小板成功实践的基础上,2009年6月11日,证监会创业板部筹建,在“开板”的两年中,已有349只股票在创业板上市,被市场誉为东方“纳斯达克”。从中小板到创业板,监管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功的案例。目前,监管层正在大力发展“新三板”市场,以构筑层次更为丰富的市场体系,为中小企业拓展更广泛的融资渠道。
在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的同时,我国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也日趋丰富,从成立之初只有寥寥的30种国库券、债券和被称为“老八股”的股票,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基本能够满足投资者需求的产品体系。10年来,在监管部门的鼓励支持下,证券经营机构积极进行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各种新业务和新产品不断涌现,陆续推出了权证、可转换债券、可交换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集合收益计划产品等新的金融产品,并于2010年推出了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创新业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两只沪深300ETF基金--华泰柏瑞版与嘉实版几乎同时诞生。这将为日后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便利,也将进一步促进市场交易策略的多元化和活跃度。
制度改革促使行业规范发展“郭氏新政”完善市场基础功能
资本市场瞬息万变,唯一不变的只有从未间断过的制度改革。而也正是这凝聚着一代代人心血的制度改革,奠定了资本市场迈向成熟的基石。10年来,随着市场规范制度和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建设的密集推开,我国资本市场进入到更高程度的规范发展时期。
2004年1月,“国九条”正式发布,首次明确了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将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到国家战略任务的高度,为下一阶段资本市场的发展埋下伏笔,而时至今日,资本市场的诸多改革措施仍是围绕“国九条”的规划而展开;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开始,这项前所未有的重大创新,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还为资本市场的其他各项改革和制度创新积累了经验;同年11月,国务院转批证监会的《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证监会从完善上市公司监管体制、强化信息披露、规范公司治理、治理上市公司“清欠”、建立股权激励机制、推动市场化并购重组入手,使上市公司质量实现显著提高……事实上,改革的触角已经延伸到资本市场的各个层面--“黑幕”曾让基金持有人“唯恐避之不及”,而监管层“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思路促使基金行业进行了市场化的变革,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327国债期货风波”也曾导致整个期货业一派萧条,而监管层以“完善制度”为其护航,期货品种的丰富以及股指期货的推出,均表明期货业也已经走出阴霾,向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
去年10月,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走马上任,在继承过去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启动了堪称资本市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改革。尤其是2012年以来,改革措施应接不暇,其中多数涉及市场基础性功能的进一步改善,主要包括:遏制过高市盈率发行、鼓励上市公司分红、完善退市制度、引入长期投资者、降低交易和监管费用。此外,证监会还在积极推动开办新三板市场、恢复国债期货交易以及推出转融通业务。“上述改革充分体现了市场化、法治化、公开化、国际化的原则,将给资本市场发展带来新的制度红利。”市场人士评价说:“今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的制度性变革涉及基础性功能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水平进一步增强,将推动资本市场加速成熟。”
经济倒逼资本市场由大转强弥补制度缺陷仍在路上
可以说,是公司组织法律制度增强了上市公司的内生竞争力;是并购重组法律制度提升了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率;是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改变了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是风险防范和处理法律制度保障了资本市场安全稳定运行;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法律制度满足了市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是发行融资法律制度强化了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和约束机制;是监管执法制度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原则。是的,正是在制度的不断完善中,我国资本市场历经风雨,实现了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成为一个资本大国。然而,成为资本大国只是一个新的起点,随着中国经济的由大转强,资本市场也必须完成从资本大国向资本强国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弥补制度的缺陷仍然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
首先,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有些上市公司披露给投资者的信息往往是似是而非的信息,或者是提前披露一些不该披露的信息,或者是干脆披露虚假信息。因此,必须把上市公司所有可以公开的信息,如法人治理结构、市盈率、资产负债、重要财务指标和其他重大事项全部公开披露,给投资者一个明确的信息,这是对投资者最大的保护。
其次,继续改革股票发行制度,实施逐步市场化的原则。股票发行市场化是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在市场定价机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对高市盈率发行有所限制是完全必要的。逐步淡化股票发行行政审批,把监管市场和审批股票发行分开。
第三,建立公平合理的、透明的分红制度。这里的“强制分红”制度不是指用行政手段强迫上市公司分红,而是指应当建立起上市公司透明、公平、合理的投资者回报制度。在上市公司不自觉分红和投资者在市场上得不到回报的情况下,“建立强制分红制度是对上市公司行为的规范,是保护投资者的制度”。上市公司在发行股票的招股说明书上就应当承诺如何分红和分红比例等。
由于股票市场与居民的生活理财息息相关,受关注的程度更高,市场围绕股票市场的制度提出的建议也更为广泛。事实上,作为资本市场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也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债务融资在社会融资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提升,由2004年的1.8%提高到2011年的10.6%。而风险也是债券市场发展中不能回避的问题。比如在2011年,投融资平台风险事件频发引发信用利差快速扩大,丙类户垫资问题引发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发行人信息披露不到位引发对后续管理的重视。对此,监管层同样表示,要以制度建设为推手,为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护航。日前,交易商协会就公开表示,将着力完善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确保金融市场稳健运行:一方面,要加强风险防控,建立健全企业发债的数据信息体系、风险预警体系、督察纠正体系和危机处理体系,构建行业组织的自律管理处分体系,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强化市场化约束,健全承销、评级、律师、审计等中介机构责任机制,提高尽职履责和专业化水平。
- 康熙走了,我们如何继续未来无聊的人生?
- “海外豆瓣”IMDb评选年度十佳电影 你看过几部?
- 假装在英国 从影视剧中的英伦关键词感受英伦风
- 谢耳朵将在莱纳德婚礼上搅局 盘点美剧婚礼上的麻烦事
- 美剧偏爱中国元素 中国人形象这些年变化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