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基建投资匮乏掣肘东盟增长
参考消息网7月30日报道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7月28日报道称,东南亚金融体系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经历了重大变革,又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修炼出快速恢复元气的本领。然而,东南亚的经济增长目前面临着一个新威胁:基础设施投资的短缺。
1997年后,东盟十个成员国对基础设施的私人投资骤降,至今尚未恢复。公共融资也极为短缺。东盟经济的快速增长意味着其基础设施正在承受巨大压力。
在眼下的关键时刻,东盟正面临这一令人担忧的趋势。5%的中期可持续经济增速的前景虽然喜人,但它却需要世界级的公路、港口、能源设施和电信设施等以充分利用计划于2015年建成的共同市场。若无法做到这点,将会令该地区的6亿人口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也无法使其从低成本经济向高价值经济转变。
东盟国家储蓄过剩,因此不缺钱。问题是这些储蓄没有投资到亚洲,而是投资到欧美国家低收益国债和其他证券上去了。让这些资金重新流回亚洲,投资到生产性资产上则需要该地区国家政府的一致努力。
首先,发展资本市场对于促进过剩储蓄有效回流很关键。其次,需要让潜在的投资者知道,私人投资领域拥有公平的竞争环境,他们的钱投在这里很安全。再次,可能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通过公私合作模式推出具有吸引力的项目。最后,政府也应提高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