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于近期正式通水。作为一项历时10余年,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水质安全保障攸关工程成败。 详细>>
日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过全线通水验收,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在即。有关部门通过强力治水、生态保水、严密测水三项措施来保证京津人民喝上放心“南水”。 详细>>
河南是南水北调文物抢救保护的主战场,需要考古发掘和搬迁的文物点369个,占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总量的60%以上。河南目前圆满完成369个项目的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由夏代至清代等各个时期的大量古代文化遗迹。 详细>>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正在进行全线试通水,来自丹江口的南水正在接受北京市水务部门严格检测,为即将到来的正式进京做好最后准备。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临近,通水后,前期每年将有10亿吨长江水进京,参与北京市水资源的配置。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开始进入倒计时。随着通水期的临近,各相关方都在为送水、迎水做着最后冲刺。
10日,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湖北十堰出发的首趟“南水北调号”专列发车驶往北京。专列将为水源区与受水区群众搭建旅游出行新平台。
为了确保千里而来的江水水质符合标准,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北京段除团城湖明渠外,全程采用管涵地下输水,并设置三道防线,一旦水质突发问题,将立即启动相关预案。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过全线通水验收,评估结论为优良工程,已具备通水条件,可按要求随时启动调水。
在南水北调正式通水之前,北京市在10月26日完成了一次充水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今只需等待国务院的统一调度,就可以迎接江水进京。
当京津冀豫4省市的人们喝上来自中国腹地汉江甘冽爽口的清水时,原本居住在鄂豫交界丹江口水库区域的34.5万人,已在新的家园开始新的生活。 据统计,湖北、河南两省共计新建移民集中安置点600多个,建房近10万户,调整生产安置用地数十万亩,组织搬迁500多批次。
为进一步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汉丹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切实保障南水北调中线水质,近日,环境保护部西北督查中心会同陕西省环保厅,对南水北调中线汉丹江流域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3市水源保护情况进行了督查。
南水北调实现以后,将构筑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大水网格局。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和七百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问题。
南水北调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基础工程,关系国计民生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
加强生态建设是水质安全的根本保障,而生态建设、涵养水源需要大量、长期的投入。如何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如何统筹中央和地方力量?如何实现“保水质、保生态、保民生”目标?这些关系水源长效保护的问题亟待解决。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于今年汛后正式通水。9月1日晚,反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河南南阳移民干部群众支持服务南水北调报国情怀的大型原创话剧《源水情深》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首演成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两个月,为了更好地保护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和沿线水质,提高公民的节水护水意识,同时拉动南水北调沿线游的发展,南阳市旅游局发起了南水北调中线网络圣水传递活动。
北京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重要调蓄、供水工程——团城湖调节池主体已经建成,将于近日开展蓄水验收,以满足今年汛后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蓄水需求。
为应对汉江中下游特别是仙桃市的严重旱情,湖北决定提前利用南水北调补偿工程之一——引江济汉工程,从8月8日开始从长江调水,调水流量为100立方米每秒,使汉江中下游7个市(区)受益,并保障600多万亩农田的抗旱用水。
调水工程对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北方十分必要,看待调水作用不能仅算“马桶账”,迎接南水北调需树立广义的资源观和价值观,节约用水应该从大局出发抓住要害。
北方到底有多缺水?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仅107立方米,是国际极度缺水线的1/5,天津人均水资源不足全国平均的1/17,远远低于世界缺水警戒线。据测算,到2030年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主要城市缺水将达128亿立方米。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把中线水源地的丹江口推到了历史舞台的最前沿。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正在充水试验。调水已经进入倒计时,按照计划11月1日将正式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