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救市大招:日本调整政策 美国注资接管
【环球时报报道 驻美国、日本、德国特派特约记者 张朋辉 卢昊 青木陶短房】中国股市连续3周下跌令国际舆论惊讶。在此背景下,管理层接连出招,以央行6月27日晚间宣布降准降息开始,一系列救市措施接连出台。实际上,在各国历次股市大跌中,发达国家从早期主张对股市放任自流,到政府积极干预,经历了一系列转变。现在回顾美国、日本、德国等西方国家当年采取了怎样的救市措施,会对中国带来启示。
里根曾亲自出面喊话“唱多”
欧美各国早期遵循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则,主张对股市放任自流,由“看不见的手”即市场进行调节。因此,美国在1929年股灾之初政府也秉持不干预主义,结果导致持续4年的大萧条发生。1987年美国股市“黑色星期一”发生后,一贯主张自由经济的里根政府却采取异乎寻常的政府干预措施,包括总统和财长亲自出面喊话“唱多”,称股市大跌不符合美国经济基本面;美联储直接回购债券、降息、直接向银行注资;引入“熔断机制”,在证券市场异动时自动阻断交易等。这次干预令操盘的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名声大噪。
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通过注入巨额资金直接救市,包括由政府接管“两房”,向多家金融公司和大蓝筹公司提供紧急救助基金,让股市转危为安,并进入延续至今的漫长牛市。
日本政府出资收购股票
日本股市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股价在短短3年内从超过38000点的历史高位跌到14000点左右。90年代初日本试图通过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特别是超低利率政策来为市场注入流动性,阻止金融机构和企业股票暴跌的“多米诺效应”,但成效不佳。直到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才拿出“破釜沉舟”的救市措施,制定《金融再生法案》,由国家出资收购日本长期信用银行与日本债券信用银行的股票,对其实施“暂时国有化”等。这一系列“组合拳”产生了直接的效果,但对于救市已显得为时过晚。
2008年金融危机后,日本政府推动国营银行出资购买陷入破产危机的企业。安倍上台后推行“安倍经济学”,大幅度宽松金融政策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推动日本股市反弹。
德国“五招”发挥作用
20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德国也曾经掀起“全民炒股潮”。自2002年起,德国联邦财政部成立下属机构联邦金融监管局,直接监管银行、证券市场、保险公司以及政府资产。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发挥作用,快速推出“五大救市”举措:勒令雷曼兄弟公司在德国子公司停止一切账款往来:颁布临时性禁空令;由政府和银行界共同对陷入困境的地产融资抵押银行,提供信贷担保;德国政府推出总额达4700亿欧元救市方案;限制过度股市交易,避免股市出现巨大波动。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5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由于西方股市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政府救市措施以注资和量宽救市为主,救市过程属于渐进式渗透。相比之下,中国股市市场化程度较低,政府此次救市一方面带有行政干预的特点,如停止IPO等西方一般不会采用的救市手段,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另一方面券商注资等行为也具有西方市场救市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