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自达因安全气囊隐患在美召回约1.8万辆汽车
【延伸阅读】
安全气囊,还安全吗?
2014-07-09 10:50:09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张伟 发自北京
日本本田、日产、马自达等汽车制造商近日宣布在全球召回290万辆汽车,原因是汽车安全气囊所使用的气体发生器存在缺陷,在事故发生时,可能会意外爆裂,溅出金属碎片伤及驾乘人员。
近年来,因安全气囊缺陷,全球汽车制造商已经多次宣布大规模汽车召回计划。那么,安全气囊,这一普通人眼中的“救命神器”还安全吗?
气囊爆裂、事故不断
在最近宣布的召回计划中,安全气囊的供应商都是日本高田公司。高田公司虽然位列全球第二大汽车安全配件生产商,但其出产的安全气囊自2007年开始就一直问题不断。有数据显示,在过去5年,已有1050万辆汽车因高田公司生产的安全气囊出现问题而宣布召回。
早在2013年4月和5月,高田公司的客户——本田和丰田等5家汽车公司曾宣布召回400万辆汽车,原因是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器存在隐患。这也是历史上因安全气囊问题而进行的最大规模召回事件,高田公司因此损失约3亿美元(1美元约合6.15元人民币)。
高田公司和本田汽车公司向美国安全监管机构称,安全气囊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气囊使用的引爆物2000年至2002年在美国和墨西哥工厂处理时出现纰漏。高田公司表示,公司在2002年后采取措施,已经解决了安全气囊的问题。
无论是高田公司,还是各大汽车制造商,都以为事情或许终可结束。但此后又至少接连发生8起事故与安全气囊有关,6起发生在美国,2起发生在日本。
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说,2013年8月,一辆2005年出产的本田思域在美国发生事故,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器爆裂,“一片一英寸大小的爆炸碎片插入司机的右眼”。丰田公司称,2014年1月,一辆2002年出产的丰田卡罗拉的气囊爆裂,飞溅的高温碎片烧坏了副驾驶座椅。
另外几起事故涉及的车辆包括2005年出产的马自达6、2006年出产的道奇Charger和2004年出产的尼桑Sentra。
事故频发让高田公司和各大汽车制造商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即2013年大规模召回并不彻底,高田公司在2002年之后生产的安全气囊同样可能存在缺陷。
目前,高田公司已经表示,愿意更换在2000年至2007年生产的一些安全气囊,这些气囊的使用商包括本田、丰田、日产、马自达、宝马、克莱斯勒、福特等多家汽车公司。据称,高田公司已经要求多家汽车制造商配合调查,这些公司会就此发表声明,包括宣布各自的召回计划等。
目前,除本田、日产、马自达外,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也宣布在美国和加拿大召回约3.3万辆2013-2014年主力车型“雪佛兰科鲁兹”,这些车辆同样使用高田公司生产的安全气囊。但通用汽车公司称,这一事件与日本汽车公司此前大规模召回事件并没有直接联系。
潮湿环境或是不安全因素
截至目前,高田公司和日本各大汽车制造商并没有对安全气囊为何再次出现问题给出原因。事实上,在6月11日给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的信中,高田公司在支持更换一些气体发生器的同时,却决绝承认产品存在缺陷。
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6月称,它收到与安全气囊有关的几起事故都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和波多黎各,当地湿度较高。因此,这一机构正在调查在潮湿环境下,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器是否会吸入水分。
气体发生器应该是一个密闭的金属容器,从而保证里面的引爆物能在几十毫秒内准确爆发,既能展开气囊,又不会伤到车内人员。高田公司生产的气体发生器使用硝酸铵作为引爆物,而硝酸铵对潮湿环境极为敏感。
专家认为,如果有水分进入,硝酸铵会变得不稳定,可能燃烧过快,造成内压异常上升,金属容器会因此爆裂并溅出碎片。此外,气体发生器中的高温气体还可能发生泄漏,甚至起火,存在安全隐患。
媒体报道,一旦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调查证实潮湿环境对高田公司安全气囊产生负面影响,汽车制造商可能要召回更多汽车。
缺乏统一标准
此次大规模召回事件再次暴露出汽车安全气囊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当前,监管机构对于安全气囊缺乏具体的规定,汽车制造商只需要在一系列用假人进行的碰撞测试中达到政府标准。
1952年,有关制造气囊保护驾乘人员的设计蓝图最早在美国诞生。但是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这种想法未能付诸实现。上世纪80年代开始,汽车开始逐渐装配气囊,到90年代,气囊已经成为汽车标配。
如今,安全气囊虽然成为大众熟知的名词,但实际上,它的复杂程度和科技含量远远超过普通人的认知。
在发生碰撞事故后,汽车上的电脑会在15至20毫秒内作出判断:撞到了哪里;车内人员处于何种位置;气囊以每小时250~300公里的速度弹出是否会造成更大伤害。电脑此后会决定是否弹出气囊。而气囊爆发的持续时间只有大约30毫秒,用迅雷不及掩耳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但对于气囊在何种条件下必须弹出,目前缺乏统一的规定。对此,各汽车制造商拥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美国公路安全保险研究所负责汽车研究的高级副主席乔·诺兰说:“这背后的原理非常复杂。对于汽车制造商或供应商来说,要解释在某种情况下气囊为什么弹出或为什么不弹出,非常非常困难。”
如果驾乘人员没有系安全带或非常矮小,或者汽车行驶非常缓慢,气囊可能不会弹出,因为如果弹出会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同样,根据碰撞角度不同,汽车侧面气囊可能会弹出,而正面气囊就不会。如果汽车在撞车时处于停车和熄火状态,气囊也不会工作。
美国媒体认为,美国监管机构先前并没有对安全气囊做出具体的技术规定,主要是为了推动创新,加快安全气囊的研发过程。这一措施也起到预期效果,汽车制造商在10年前就推出先进的气囊,能够根据驾乘人员的身材大小和是否系安全带来决定气囊的弹出力度。
然而,规定缺失直接导致各厂商推出了五花八门的设计,让对安全气囊的监管变得更加困难。
美国媒体报道,对于安全气囊的技术细节,即使是监管人员,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日前因汽车点火开关缺陷宣布召回260万辆小型汽车,而这一故障导致了13人在撞车事故中身亡。
参与事故调查的监管人员先前一直认为,在发动机停转后,汽车气囊系统应该能在60秒内保持工作。但通用汽车公司最近却表示,在点火开关发生故障、发动机直供电力中断之后,汽车蓄电池电力只能在150毫秒内感知撞车和弹出气囊。
既能救人,也能害人
毫无疑问,安全气囊自问世以来在交通事故中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但它同时也是最富争议的汽车安全装置之一,因为在一定情况下气囊会造成比交通事故更大的误伤。比如,如果气囊展开范围内存在纸条、小别针等物品,它们在气囊高速展开时速度会达到每小时200公里,对要保护的驾乘人员来说杀伤力巨大。
虽然近年来因安全气囊缺陷屡次造成大规模召回事件,但统计数字依然显示,安全气囊拯救的人数远大于致死人数。
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统计,1990年至2000年,共有175人确认因安全气囊事故死亡,其中104人为儿童。在此期间,汽车安全气囊共弹出330万次,约有6300多人因此获救。
此外,随着技术进步,虽然由安全气囊导致的受伤情况依然相当常见,但致死人数已经大幅下降。
专家称,作为汽车中重要的安全配件,安全气囊的主要作用是在事故发生时,尽可能把乘员约束在相对安全的范围内,不让他与方向盘、仪表台、挡风玻璃、侧窗、门柱等坚硬的物体发生二次碰撞。
气囊并不是汽车上最主要的安全设施,只有与车身安全、安全带等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在撞车时,即使气囊开启,它所起的保护作用也是有限的。总之,无论到什么时候,气囊都不是万能的,对于驾乘人员来说,也决不能把所有的安全保障都压在安全气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