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叶毓蔚:MBA还是成为金领的金钥匙吗?

文/新浪财经加拿大专栏作家 叶毓蔚

花大钱读MBA是否必然前途一片光明?我们究竟该如何衡量MBA的价值,是就业率、薪资水平,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包括思考能力、领导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或者,归根到一个终极问题: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叶毓蔚:MBA还是成为金领的金钥匙吗?

MBA还是成为金领的金钥匙吗?

作为多次被《金融时报》评定为全加拿大#1的MBA项目,多伦多大学Rotman管理学院在今年上半年公布了最新一期的全职MBA学生就业与薪资报告,从中可以窥见2014届学生的就业分布、薪资水准,以及2015届学生在2014年暑期的实习情况。

根据统计,2014年的毕业生中,有83%的学生在毕业后的6个月内找到了工作,平均基本工资为$89,548(中位数为$83,000),平均奖金额度为$15,929(中位数为$15,000)。而在就业分布上,与人们的预期大致相符,44%的学生投身于金融行业,23%投身于咨询行业。

2015年的毕业生由于尚未完全就业,因此报告只反映了2014年暑期实习工作的相关情况。在有意向寻找暑期工作的学生中,有85%找到了实习工作,平均月工资为$5,039(中位数为$4,713)。除了金融行业仍占据大头(45%)外,咨询、零售、医疗保健、技术、法律服务等行业亦有一定分布。

ROTMAN的情况如此,那加拿大其他几家名声较大的MBA的情况呢?

根据《Financial Post》2014年的报导,西安大略的Ivey,就业率约83%,就业后平均薪资约 $112,000;约克的Schulich,就业率约88%,就业后平均薪资约 $101,000;麦基尔的Desautels,就业率约75%,就业后平均薪资约 $101,000。

看上去似乎很不错。但如果再对学生群体进行细分,比如本地生源与国际生源,又或者专门的中国学生群体(以Rotman为例,2014届占13%,2015届占14%),相应的就业率及薪资水准可能会有差距。笔者没有拿到全面的统计数据不好妄下结论,但就所接触的中国朋友的情况来看,可以说距离平均薪酬仍有一定的下调空间,回国就业的大多是以往经验与人脉的延续,而留在加拿大本地发展的,很大部分集中在市场推广等岗位。

MBA是否值得上?这个问题既关乎个人状况,也关乎就业环境,甚至可以说反映了整体经济结构。

先不妨将其作为一门投资或生意,看看供求两方(学生与招聘单位)是怎么算这笔账的。

对学生而言,高额的求学支出是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仍以Rotman为例,2年的全职MBA项目,按2015年的收费标准,本国学生学费$91,460,国际学生学费$104,637,再加上各种生活费用,因为地处加拿大最大城市的繁华市中心,总花费将在惊人的$150,000左右。难怪有人开玩笑说,来自中国的国际学生,没有100万人民币打底还是先缓缓吧,即便有,还得再考虑下这笔钱到底是买房做投资好,还是拿来读书好。

事实上,即便是毕业后如愿找到工作,薪资的提升看似诱人,但很大程度或许只是源于行业的转换。举例来说,如果A行业的平均工资为$100,000,而B行业仅为$50,000。如果一个管理人员有机会从B行业跳槽去A行业,也能实现薪酬的飞跃,从性价比角度,比读MBA高得多了(当然,就读MBA也增加了跨行业跳槽的机会)。

阿根廷人玛丽安娜·萨内蒂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找到一份和自己三年前没有MBA学位时收入完全相同的工作,心有所感,出版了一本名叫《MBA泡沫:并非货真价实的投资》的书,给人出招说,如果你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那么,先去申请一个顶尖的MBA项目,然后放弃上学,再在跳槽的简历里写上这么一笔,就足以给你的雇主留下深刻印象了。 “得到入学认可后去上学和没上学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将我们的未来做了抵押,同时还要承担背负巨额学生贷款的风险。”

至于现实中未来雇主关心的问题,其实也很实际:你所读的上百个案例,与现实的重合之处有多大?你所接受的培训,是不是可以让你很快就能带领团队进行工作?你的专业技能与领导技能,是否能达到完美的结合?如果回答是NO,哪怕只是暂时的NO,那老板便会犹豫要不要付重金给你做实践。

从更深的层次考虑,MBA之所以面临质疑声,根源恐怕在于经济大环境的变化。

商业世界运转飞快,现实和理论的差距,可能就如同白天不懂夜的黑。以前需要几天甚至几个月来获取的数据,现在可以即时获得,在线教育的发展,使得模块化的学习有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和更亲民的价格。而听一堂由知名企业家讲授的课程,与跟在一个企业家身边工作,直面市场荣枯,甚至自主创业,完全是不同的体验——这并不是MBA的案例教育不够经典,而是科技发展、运营模式更新换代太快,总结的步伐跟不上环境的变化。

郭广昌曾说过:我们的员工,每天开的会,讨论的话题,处理事务的过程,就是最好的MBA教育。企业是一种有“灰度”有“混乱”的生物体,但这种具有现实感的分寸的把握,除了身临其境,很难在课堂上完全模拟与体会。而且,今天的就业市场越来越朝纵深发展,对专业知识与技术的要求日益提升。MBA通常着眼于培养“通才”,这就与不同行业各自具备的特性产生一定的冲突。倘若MBA过于强调行业性,则容易失去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如果忽视行业的区别,又容易陷入“形而上”的矛盾,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有所欠缺。

事实上,不但MBA,整个高端教育市场都面临类似的“脱节”问题。有人曾感慨,为什么斯坦福商学院值得一上,因为它地处硅谷,创业与学习有着有机的结合,只是在MBA项目遍地开花的今天,又有多少商学院有着这样的资源呢?

但我们真的要如此功利地去看待教育给予我们的价值么?

所有愿意投身于MBA学习的人内心都明白, MBA只是一种选择性的学位,它不是律师资格证,也不是医生上岗证,没有一条职业道路绝对要求MBA学位,不要想当然地认为MBA学位证书将一定会在你选择的领域中发挥你想要的作用。

而任何形式的教育,无论是基础的人文教育还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对于个人的影响,本质上都应该是对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影响。如果说短期内,我们可以用自己对MBA的期望与实际带来的帮助是否一致作为评价标准,那么从长期来看,通过这种“投资”,能否让自己具备真正的领导力,和他人合作的能力,通过他人执行事务的能力,以及自我学习、不断完善的能力,恐怕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虽然有人仍然会认为,领导力是无法被教会的,但毫无疑问,领导力可以通过体验性的活动来得到提升。MBA的案例及团队学习方式,较之一个人的自我领悟,仍然有着不可比拟的效果。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院长陈家乐在年初接受内地媒体采访时就坦言:“我不同意MBA无用论。”关键问题在于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是否与时俱进,好的MBA教育能增加企业经理人员处理不确定的市场状况的能力,如果MBA能反映出最真实的经济生态圈,做到严格(rigorous),紧跟时代(relevant)以及反映现实(real-world),那么那些经历严苛训练出来的学生,在眼界、能力,对于商业与社会的认知上,也将有新的高度。——在这方面,看看印度“MBA文凭工厂”的恶名以及2014年间国内约七成MBA院校未招满的现实(《国际金融报》报导),市场最终会淘汰那些不能提供良好教育服务的机构。

回归到个人角度,在做决定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以下一系列问题:

我现在身处什么市场?我未来渴望进入什么市场?这些市场对MBA的看法是什么?一个MBA学位会给这些市场发出怎样的信号,面临什么样的反馈?

我真正想要哪一方面、何种程度的提升?除了MBA这一渠道,是否还有其他更适合自己的替代途径?

经过了全面的思考,梳理了思路,如果你仍然愿意以时间换取空间,那么无论世俗角度如何评价,你仍将按照理想收获自己的价值。

分享到6.79K
编辑: 吴桂霞标签: MBA教育 投资 就业率 通才 国际金融报
海军第19批护航编队潍坊舰进行实弹射击训练 571名中国公民撤离也门
海军第19批护航编队潍坊舰进行实弹射击训练 571名中国公民撤离也门
当好莱坞大片遇上食物:魔戒变甜甜圈 马卡龙激怒绿巨人 高考撕书狂欢过后 看各学科知识的正确打开方式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新闻热搜榜

      美国书展

      详细>>

      贵阳数博会

      详细>>
         
      • 专访世界银行行长

        专访世界银行行长

      • 专访韩国驻华大使

        专访韩国驻华大使

      联系我们

      电话:010-84883646 E-mail:wangsn@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