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硕:增加基层劳工薪酬需“两只手”发力
作者:黄硕

如果我们适度提高一线生产线上劳动者的报酬,同时适度抑制高管们的高薪,不仅事关社会公平,而且也有利于企业实现基业长青,有利于推动宏观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3月22日《北京青年报》)
笔者不知道中国到底有多少一线劳动者;但笔者知道,一线劳动者包括2亿多农民工,仅此,一线劳动者就应获得较高报酬。因为,农民工工资一直不高,而且社会保障水平残缺,工资收入是农民工的唯一收入来源,提高农民工的收入,对于提升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缩小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乃至拉动内需,均具有显而易见的现实意义。
可是,一线劳动者怎样才能获得较高报酬?提高一线劳动者报酬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实现的,需要真金白银。真金白银来自哪里?答案不言而喻。不是来自“收入倍增”的口号,而是来自一线劳动者所在的企业(多是民营企业)。政府制定的“收入倍增计划”,最终的落脚点还在企业,只有企业将一线劳动者的工资增长形成制度性安排,并不折不扣地执行到位,“收入倍增计划”才能成为现实,一线劳动者的工资才能不断增长,获得较高报酬才有可能。
可必须要看到,企业不断增长一线劳动者工资,企业的用工成本必然增加,如何消化这一成本?企业能否承受?显然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果企业没有利润支撑一线劳动者工资的增长,那么涨工资就是空谈。现实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人民币汇率、融资难等诸多因素,使企业尤其是代工企业承受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利润空间也随之收窄。加之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激烈,使得企业难以通过产品涨价来消化成本上升的压力。
这就需要企业能够有效化解涨工资所造成的成本上升的压力,只有如此,才有不断为一线劳动者涨工资的能力,使涨薪能够落实到位。如何化解?长期之举是转型升级,以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替代贴牌加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不再依靠廉价劳动力生存。可是,转型升级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眼下企业的“涨工资压力”难以通过转型升级来化解。这需要在减轻企业负担上寻求缓解之道,譬如,减税、降低融资成本、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均是帮企业舒缓压力之道。企业负担减轻了,这一块的成本就随之降低,利润空间就会得到增加,涨工资的成本压力就能从中得到一定程度化解。
可见,在企业转型升级短期难以见效的现实下,若想一线劳动者能够不断增加工资,获得较高报酬,减轻企业负担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无疑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这需要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需要政府(“有形之手”)为企业减负。
作者简介:黄硕,中国日报网评论员,央视网经济台财经评论员,和讯网专栏作家,陈复生基金理事,媒体人,北京自由撰稿人和时事评论员。他在BBC中文网、联合早报网、明报、China Daily(中国日报)及其网站、Global Times(环球时报)、China.org.cn(中国网)等国内外多家媒体上发表时评文章,并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的China Drive节目中对热点话题进行点评。作者邮箱:larryhuangshuo@163.com
相关报道


- "小龙女"被骗100万成龙被骗300万 盘点被骗钱的明星(图)
- 刘翔婚后首次亮相否认妻子葛天怀孕 明年举行婚礼
- 国产片频频亮相国际电影节 凭的都是关系?
- 赵薇晒女儿睡觉萌照 小四月长睫毛迷人(图)
- 保罗沃克41岁冥寿 爱女好友齐催泪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