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首页  >  财经   >  财经滚动

独家:日本人如何看待甲午战争

独家:日本人如何看待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时期描述战争场景的日本绘画作品(资料图片)

  参考消息网7月15日报道 日本的教育分两种层次,一种为高中以下的教育,通称为“学校教育”,使用国家检定的教科书,历史观受政府立场的左右;另一种为大学以上的教育,可称为“自由教育”,没有一定的教科书,外人也不能干涉教师的观点与教学内容。

  在大学教育中,关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可能有多种讲法,各有其偏重,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至少有九成以上的教师会称之为侵略战争或帝国主义战争。这是因为战后的历史学界曾从马克思主义史观出发,虽经几番演变,进步史观仍占据着历史学的主流。

  但是,在高中以下的“学校教育”中,这一点则有所不同。其基调虽然是“和平教育”,但通过对教科书的“检定”,国家的官方见解和立场也可以反映其中。为此,如何去回避对日本近代国家的批判,宣扬其光明、进步的一面,就成为教科书检定的焦点。

独家:日本人如何看待甲午战争

日本战后最有影响的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及其代表作《坂上之云》(资料图片)

  中小学历史回避甲午

有关近代战争的认识,日本政府有意回避侵略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并且是有前因后果的一贯行为,而是试图把其分割开来,美化其中的一部分(如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或者强调各次战争之间的非连续性(如回避“15年战争”的说法,不承认中日战争是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开端)、偶发性(如卢沟桥事变)、外因性(如偷袭珍珠港)等。

  对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美化起源于战前的“皇国史观”教育。战后这种军国主义观点虽被否定,但二战后的军事审判和战争责任的追究并未上溯到这两次战争,所以大多数日本人虽然对近代的帝国主义侵略作过反省,但通常将甲午、日俄两次战争划为例外。而日本政府也有意以此美化近代史,维护所谓的民族自尊心和国家荣誉感。

  如此一来,关于甲午、日俄战争就出现了两种对立的解释。大学教育主要指出此两次战争的目的在于吞并朝鲜等,体现了日本帝国主义染指亚洲的侵略企图;而大学以下学校的教科书则多在宣传战争对于加强日本国民的自尊心、促进个人主义思想形成、巩固产业基础和摆脱不平等条约束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由于这种美化侵略战争的“国家见解”并不一定能为受过大学教育的教师所接受,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几乎都结束于江户幕府时代,并不涉及近代。为了应付高考,学生只需要背下那几个黑体的单词和主要事件年表即可,不需要去思考、谈论战争的性质。而入学考试的试卷也会尽量避开这段敏感的历史。

  三种战争观支离破碎

  这种由国家检定课本所带来的教育结果,是三种支离破碎的战争认识,可以说其代表了几乎全体日本人最大公约数的战争观。

  其一是“悲惨的战争观”。这是政府提倡的“和平教育”的产物。受过学校教育的几乎所有日本年轻人都会说“战争是一种罪恶”,“绝对再不能重演战争的悲剧”。此观点从表面看无懈可击,但从教科书内容上可发现,此种悲惨的认识不过是来自于自己国家在战争中的“被害”体验。题材也千篇一律,如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体验、冲绳战役的悲惨史实,或是1945年3月美军对东京的大轰炸等。每年的8月15日战败(国家报道都称之为“终战”,以遮掩失败的耻辱)纪念前后,日本首相总要到广岛等被害地去悼念战争的牺牲者,提起310万这个数字。无疑,这只是日本国民的死亡统计,至于侵略国的加害责任和给他国国民造成的死亡,给他国国民带来的悲惨遭遇,日本年轻人知道的并不多,也并不大关心。接受了这种“和平教育”后走出高中的毕业生们普遍认为:战争不可能存在“正义”之说,不管是加害者或是被害者,只要动武那就是一种罪恶。由于悲惨的战争认识仅来自于自己的被害体验,所以大多数日本人意识中的“悲惨的战争”也仅限于对美作战的太平洋战争(1941-1945),因为310万日本死难者大都是死于这一时间段。对他们来说,“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并不是什么谈论悲惨的主题。

  其二是“值得自豪、骄傲的战争观”。日本的大多数民众,一面认为某些战争悲惨,一面又对某些战争的胜利感到自豪,这就是对甲午、日俄战争的认识。因为在这两场战争中,日本打的是胜仗。甲午战争打败了大清帝国,改变了东亚几千年来的华夷秩序,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的霸主;日俄战争则打败了具有世界最强陆军的俄国,使日本在战后能跻身于列强行列。对日本人来说,这两场战争带给他们的自豪、骄傲完全掩盖了战争的悲惨。并且从得失的对比上,日本人也很难意识到什么叫悲惨。甲午战争中,日军付出的代价不过为战斗死亡者1500人(死亡总数约1万人,其中85%为病死),却得到了相当于3年国家预算的战争赔款和新领土台湾。而在日俄战争的记忆中,作为大国的荣光,其地位也足以能覆盖住“10万英灵”。此时此刻,本应该成为悲惨记忆的战争,却成为日本民族的骄傲。当然这种支离破碎的战争认识并不都是教科书的产物,很大一部分影响来自于学校以外的场所,如媒体的报道和各种文艺作品。

  其三是“不自觉、不知道的战争史观”。这指的是近代日本对琉球王国的吞并。这是一场侵略战争,消灭了一个有几百年历史和国际交往的主权国家,可是日本的教科书却称其为“琉球处分”。“处分”之语意在把这场国际纷争缩小为家庭间的口角,结果由家长出面“处分”了某一肇事的弟兄。现在“琉球处分”作为高考必知的最重要单词之一,以黑体字形式出现于所有日本教科书中。“处分”这词语并不是谁人的捏造,最早出现于日本合并琉球时的政府外交文档中,当时不过是一种蒙骗世界舆论的外交手段。将这种外交辞令不加解释地搬入教科书又赋予了其重要地位,可谓教科书检定者的“杰作”。事到如今,除了一部分琉球本土人外,已不会再有日本人把琉球的悲剧视为战争,也绝不容许任何人对此“固有领土”问题插手、置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历史爱好者重现坦能堡战役恢宏场景 纪念一战爆发百年 印度一列火车与校车相撞 致12名儿童死亡
历史爱好者重现坦能堡战役恢宏场景 纪念一战爆发百年 印度一列火车与校车相撞 致12名儿童死亡
跳水神童汤姆-戴利写真大片 秀腹肌人鱼线 超模坎蒂丝海滩迷情写真 表情陶醉秀胴体
赛琳娜透视装低俗 品味负分的“三俗”明星 别再说《后会无期》土气 6大风格暗藏心机

新闻热搜榜

      2014年APEC峰会

      详细>>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

      详细>>
         
      • 专访世界银行行长

        专访世界银行行长

      • 专访韩国驻华大使

        专访韩国驻华大使

      联系我们

      电话:010-84883646 E-mail:wangsn@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