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死亡体验馆将在沪开张 参与者被“火化”
假如宜家家具可以自我组装
显然,4D打印的理念潜力无限,绝非仅仅适用于军工领域,从日用消费品到生物医学实践,从航空航天工业到体育界,可谓无所不包。
蒂比斯说:“你可以设想随运动员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服装和鞋子,轮胎可根据不同路况而变形,消费者就不用为不同路面购买不同型号的轮胎了。”他的终极目标是将这项技术运用到宏观层面上:利用4D打印技术,降低制造业的能源和劳动力成本。
这一技术的运用,可以让物体实现在地下管道,深海、太空等难以接触到的地方进行自我组装。同样也能应用到家具、自行车、汽车、甚至建筑物的制造上。
设想4D打印技术应用到地下排水系统,4D打印机可以建造出收缩自如的“智能”排水管道。当飓风来临时,管道可以变得更大更利于排水,当洪峰过去后,又缩回原来的大小。这些管道还可以根据需要弯曲、扭动、变形,而不会破裂。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这种管道甚至可以自我组装和修复。同样,道路桥梁的修建如果用到智能材料,都将意味着大幅度节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力物力。
还有业内专家们相信,4D打印技术的问世可能预示着自我组装家具时代的来临。美国软件开发商、参与4D打印技术开发的欧特克公司正在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该公司首席研究专家卡洛·奥古恩称:“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在宜家买到一把椅子,然后把它放到你的屋子里,最关键的是,这把椅子会自我组装。”
可在人体内“大展拳脚”
4D打印技术不仅能在极端条件下发挥作用,也同样能在微小的空间下大展拳脚,比如人体内,它们将成为新型的人体植入材料甚至替代器官。利用其自动改变形状的特性,4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潜力不可限量。
已有生物材料公司参与开发带有记忆功能的生物心脏支架。医学领域传统的心脏支架通常由记忆金属制成,在通过血管被植入设定的位置后,自动撑开承担扩张血管通道的使命。但问题在于,金属支架无法降解,除非人为将支架取出,否则它将永远留在体内,由此将带来诸多并发症和不利影响。
而如果用4D技术研制新型的生物心脏支架,它们同样可变形,首先以极其细微的形态进入体内,当体内条件合适时则展开变形成可以撑开的空心支架。由于并非金属制成,它还可能具备可降解功能。当涂抹了药物的支架在预定位置完成扩张和疏通血管的使命后,就在血液中自动降解。
同样,利用了4D打印技术打印出的替代人体器官,如关节,软骨,也将拥有更多仿生的特质,最大限度接近人体自身器官。
还需克服两大瓶颈
为更好地促进4D打印技术的发展,麻省理工学院新成立了自组装实验室,和3D打印公司合作研究4D打印需要的软件。
不过包括一线研发人员在内的业内人士坦言,当前4D打印还面临两大瓶颈,首先是实现4D打印所需的智能材料有待进一步开发。目前4D打印技术使用的材料只能感应水的刺激,但未来希望能找到可以感受光、声、热甚至时间的新型智能材料。
第二个问题和3D打印面临的障碍一样:打印机的个头太小,能制造出最大的物体不超过沙发。如果想打印大型工程,比如一栋房子必须使用大型材料,要有高精度且可靠性较高的打印机,但目前来看,这种打印机的造价太高。
蒂比斯和他的团队称,目前的4D打印机只能打印绳子之类的条状物体,今后他们要设计打印出“片状”物体、然后是立体物体。循序渐进地实现一维到二维,二维到三维,三维到更复杂结构的变化。
事实上,3D打印机从构想到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前后只用了20年的时间。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4D打印亦将成为人类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
也许,真实的4D打印技术不会像《七龙珠》或《变形金刚》那样,“嘭”的一声变出一个庞然大物。但我们不妨稍稍展开联想:在4D打印的未来,世界将变得能智能和人性化:人们的着装不仅时尚,还能自动根据气温变化调整保暖和透气性;他们脚下的道路会自动吸收雨水;房屋的外墙能随着四季改变特性,在太空和深海,探测器能自动打印出新的科研设备;在人体内,4D技术打印的替代器官在尽职工作;而那时的家用智能打印机几乎已走进每家每户,将普通人天马行空的想象“打印”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