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报:中国拟禁止将地方债包装为证券产品
【延伸阅读】法媒:中国为地方债摸底“拆弹” 立规矩促转型
中新网10月31日电 地方债问题近几年被外界视为中国经济的“定时炸弹”。法国《欧洲时报》31日社论称,自2010年前后问题凸显以来,中国的审计机构每年对其进行大摸底,虽“总体可控”,但不规范问题也多,一直在寻找科学的解决之道。及至今日,中国基本已理清管控思路,做好“拆弹”的各项准备,开始有条不紊地发力。强化对地方债的管理,是中央的釜底抽薪之计,意味着地方债疯狂时代的终结。
文章摘编如下:
10月初,国务院下达“总指令”,对地方政府如何借债、用债、还债等关键问题进行定调,提出对地方债实行规模控制和预算管理,建立地方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并再次强调将地方债纳入政绩考核。10月28日,财政部出台第一份“操作指南”——关于存量地方债的甄别清理,且后续还会有其他方面的“指南”接连端出。
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7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93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6.65万亿元。从中看出,“地方债”其实包括真正的政府债务和非政府债务两大部分。
比如,地方政府为了GDP政绩,给中标企业变相担保发放的项目债,就不应属于政府债务;某些过剩产业经营不善,地方政府进行兜底扶持而转嫁的债务,也不应属于政府债务。根据官方的“指南”,所有债务项目要细细甄别,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实现“谁借谁还、风险自担”。
只有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绝不开政府给企业偿债的口子,才能进一步划清权力与市场的边界,让地方政府干该干的事,也让企业自负盈亏、优胜劣汰。
不可否认,地方债为各地经济发展缓解了资金缺口,但是乘着城镇化高速列车的中国,不管是城市基础建设也好,还是医疗、教育等民生改善也好,对资金的需求在相当长时期里依旧是巨量的,公共财政举债的压力依旧很大。为此,中央提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益性项目并获取合理回报,这既有助于解决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难题,也纾解了政府借债压力。
未来地方政府每年被允许发多少债,究竟由谁说了算呢?可以肯定,地方政府自个儿拍板、想发债就发债的旧有套路,行不通了。债务限额将统一收拢到中央手里,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地方政府不允许突破限额,且所借的债只能用于公益性项目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此番地方债新政,第一层意义就是中央要给地方发债“立规矩”,从而掌控住债务风险。一砍,砍掉注水债务,摸清真实的债务;二引,引入社会资本,减轻财政负担;三限,限制举债额度,扼住滥发冲动。有了这些,地方债就好比重新被关进了规矩的“笼子”。
地方债新政的第二层意义,是吹响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新号角。各地用土地财政作抵押大举融资,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粗放模式,充分暴露出了对经济内生力的压制和伤害。这种看似火热的经济繁荣,隐藏着项目夭折、债务违约、引爆经济危机的风险。强化对地方债的管理,是中央的釜底抽薪之计,意味着地方债疯狂时代的终结;地方政府唯有顺应经济转型的大潮,降低对投资拉动的过分依赖,优化产业结构,向创新要发展,才能走出一条新路。
(2014-10-31 11:33:07)
- 金灿荣:美国古巴关系正常化对中国“利好”
- 大力推动武器出口 日本拟为军工企业提供资金援助
- 仿冒澳大利亚产品频现中国市场 红酒牛肉樱桃中枪
- 菲律宾惊爆监狱腐败丑闻 毒枭享受皇帝待遇
- 日本北海道遭遇暴风雪 已致两人死亡千所学校停课
- 金灿荣:美国古巴关系正常化对中国“利好”
- 大力推动武器出口 日本拟为军工企业提供资金援助
- 仿冒澳大利亚产品频现中国市场 红酒牛肉樱桃中枪
- 菲律宾惊爆监狱腐败丑闻 毒枭享受皇帝待遇
- 日本北海道遭遇暴风雪 已致两人死亡千所学校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