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学者称构建新型"关爱经济学"或有助解决全球难题

  参考消息网1月26日报道 外媒称,当今主流经济模式基于人们两种根本假设:首先,人类的本质是自私的,人们为了增进效用理性行事——即所谓的经济人;但其次,正如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比喻所示,自私的行为可能无意间促进共同利益。这两个假设显然都是错误的。

  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1月23日发表题为“构建关爱经济”的文章,作者是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认知与脑科学研究所社会神经学系主任塔尼娅·辛格。文章称,为了解决气候变化和不平等之类紧迫的全球问题,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这些主导的经济模型,融入鼓励人们不同行为的其他激励体系。这些基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实证研究的现实模型将培育社会的慈悲心,构建一种新型的“关爱经济学”,更全面地反映生而为人的意义。

  同情心并不等于慈悲心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关爱和人际联系对人们的鼓舞不逊于权力、成就、消费和欲望对人们的鼓动。毕竟,人类的进化令我们得以建立稳定的关系、构建信任、关爱儿童,而这一切都需要同情心和慈悲心。一旦我们意识到关爱激励体制适用于全人类,世界看起来就会大有不同。

  然而,区分基本的同情心和更普遍性的慈悲心这点很重要。仅靠同情心不一定能够促进亲社会的行为;同情另一个人的痛苦不一定会促使人们出手相助。事实上,同情心往往会让人们不安,甚至可能令人们退避、倦怠。

  而慈悲心则是对他人的关切与缓解其痛苦的强烈动机联系在一起的感情。举例说,如果一名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摔倒后大哭,她也许首先同情孩子,感受到孩子的疼痛和悲伤。但她不会陷入不安的情绪,而是会抱起孩子进行抚慰。

  同情心和慈悲心似乎都是人类天生的。但是两种心态的反应都是脆弱的,可以被我们对痛苦者的认同程度等大量因素抑制、反转。

  人们更容易同情或关爱“自己人”中的一分子——他们和自己有着共同的种族、性别、年龄、宗教信仰等或真实或社会性的特点。而人们对“外人”的同情或关爱往往不那么容易。普世性的慈悲心——对迥异人群的关爱——也许需要更高级的认知能力,因而也是人类独有的。

  慈悲心可通过训练获得

  这种能力也需要一些训练,毕竟,生活在假设我们是经济人的世界中会鼓励人们的自私习惯。幸运的是,研究表明我们可以打破这样的习惯。

  类似的最大规模研究是不久前完成的ReSource项目,我和同事们在11个月的时间内对近300人进行了密集心理训练,目的是广泛提高人们心理和社交能力,包括专注力、用心度、自知意识、换位思考和处理愤怒、压力等困难情绪的能力等。

  这一项目的初步结果印证了此前规模较小的一项研究的关键发现:正如我们能够通过体育锻炼强化、改变肌肉一样,我们也能通过例行的心理训练提高我们大脑和行为能力。

  当然,心理训练必须针对特定技能和行为,而且只有在长期的日常训练后才会有长久的效果。但是,恰当的方法可以培养人们无私和亲社会的行为,这是改善国际合作所必需的。

  基于这些研究和其他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经济学发现,我和同事们现在正与基尔研究所所长丹尼斯·斯诺尔合作创立新型动机理论经济决策计算模型。这种模型能够确保我们在经济环境下就可预期的货币交换行为做出明确、可检验的预测。

  决策者应当率先推动这种基于科学的学习和工作方法,如设立更注重合作的制度。英国等国政府已经成立了“助推小组”,鼓励人们通过小小的举动、建议为自己做出更好的选择。

  缺乏慈悲心可谓人类诸多毁灭性灾难之源。我们能否解决重大挑战不仅取决于我们积极合作、推进共同利益的意志,也取决于我们培养这种必需品质的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土耳其派坦克压境 叙利亚难民逃亡路遇阻 反战者白宫前“躺尸”抗议美空袭叙利亚 多人遭逮捕
土耳其派坦克压境 叙利亚难民逃亡路遇阻 反战者白宫前“躺尸”抗议美空袭叙利亚 多人遭逮捕
从陈赫离婚看好男人为啥爱撒谎? 经典老片重映 靠情怀还是靠实力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新闻热搜榜

      2014中国影响力

      详细>>

      “一带一路”

      详细>>
         
      • 专访世界银行行长

        专访世界银行行长

      • 专访韩国驻华大使

        专访韩国驻华大使

      联系我们

      电话:010-84883646 E-mail:wangsn@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