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经济放缓 中国啤酒厂商盈利更难
【延伸阅读】港报:中国经济减速绝非巧合 “新常态”将持续
参考消息网2月3日报道港报称,目前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与最近几十年的周期性状况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一点似乎很清楚。这说明经济很可能正转向一个“新常态”时期。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月2日报道,供给学派和需求学派模型都能解释和界定这种情况。供给学派认为增长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需求学派则认为增长靠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来推动。
从供给学派的角度看,中国的人口红利在2012年过了拐点,之后工作年龄段人口的逐渐减少以及抚养比率的上升可能对关键的增长决定因素产生深远影响,包括劳动力供应、储蓄率、资本边际收益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
2012年,中国的工作年龄段人口第一次比前一年减少——减少345万,降至9.37亿,以后持续下降。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在2012年降到8%以下,这可能并非巧合。过去三十年里,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包括技术效率、制度与管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主要是通过劳动力从农业地区转到附加值较高的第二和第三产业以及“后发优势”来实现的。然而,大量这样唾手可得的果实已被摘取——劳动力过剩的状况在消失、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已经缩小——这表明未来中国的生产率增长速度会减缓。
同样的观点适用于制度与管理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私营部门的兴起、国企改革、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贸易的增长,这些因素推动生产率在三十年的时间里快速提高,而今这一趋势很可能会放缓。
从需求学派的角度看,随着经济继续解决长期存在的失衡和潜在的系统性风险,投资的增速势必减缓。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在2012年达到46.1%,明显高于23.8%的世界平均水平。
2013年大约占到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的房地产市场,在2014年趋缓,由于人口统计学上的不利变化和购买力紧张,这一趋势很可能持续下去。
虽然向增值曲线上端攀升可能有助中国保持甚至扩大在某些领域的市场份额,但出口的增长不大可能对经济增长起到像过去一样大的作用。
在投资和出口减缓之际,国内消费应该在推动增长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不过,消费增长通常与名义收入的增长一致,所以中国要成为像美国一样的消费主导型经济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中国政府多次强调经济“新常态”,当局显然正集中精力转变中国的增长方式。
正在实行的户口改革将推动城镇化进程,减少不利的人口趋势的影响,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削减繁文缛节和打击官僚主义等引人注目的计划也应该提高政府效率。
与此同时,取消阻碍私营部门进入某些由国企占主导地位的行业的规定和障碍、自由贸易区的试点和扩大以及在这些自贸区内采取“负面清单”投资政策等措施都应进一步创造私企与国企公平竞争的环境,并鼓励私人投资。政府鼓励创业和创新的积极努力应该能使更高效的企业茁壮成长,并最终淘汰效率低下的竞争者。
金融部门的改革对经济也应该是好兆头。这些改革包括逐渐放松对利率的控制、人民币国际化以及通过“沪港通”向国际投资者进一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
虽然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增长速度可能放慢至7%左右,但它可能使政府有更多余地来解决深层的结构性问题,为高质量的、更加可持续的增长奠定基础。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中国经济增速合理回归 “新常态”成年度社会热词
(2015-02-03 09:46:14)


- 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发文明游提示 呼吁国人游客改陋习
- 日本NHK会长涉慰安妇言论引争议 多个团体要求其辞职
- 犯罪率大降!波士顿警察局长希望每天都下雪
- 德国狂欢节花车抢先看 奥巴马变小鸭被鲨鱼猛追
- 中韩今日商讨归还中国志愿军遗骸事宜


- 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发文明游提示 呼吁国人游客改陋习
- 日本NHK会长涉慰安妇言论引争议 多个团体要求其辞职
- 犯罪率大降!波士顿警察局长希望每天都下雪
- 德国狂欢节花车抢先看 奥巴马变小鸭被鲨鱼猛追
- 中韩今日商讨归还中国志愿军遗骸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