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互换拓至全球 成他国外汇"生命线"(图)
正如我们之前多次大篇幅讨论过的,市场因为美元的系统性短缺而遭受周期性冲击。例如,2007年欧洲多家商业银行发现他们面临着一个共计约为数万亿的美元资金缺口。随着经济危机的愈演愈烈,要满足美元资金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美联储有必要通过美元流动机制援助外国的中央银行。
接着,在2011年的11月(那个时候刚好像现在一样,金融世界陷入希腊债务的危机中),美联储扩大了与加拿大央行,日本央行,英国央行,欧洲央行以及瑞士央行的临时性货币互换额度并且降低了美元流动性价格。
最近的全球美元资金短缺在今年早些时候就显现出来了,正如我们三月份指出的,讽刺的是,这都是那些中央银行自己造成的。
七年前,美联储为援助世界经济制定了与各国中央银行的美元流动性机制,这已经成为危机后援助金融体系的固定机制。并且如下图所示,自2007年起它的增长十分显著。也许下图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国的人民币换汇机制的全球覆盖度。本质上说,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借助了双边互换协议来促进人民币嵌入国际贸易。正如下图所示,签订了互换协议的其他国家也从中得到了好处。当他们的美元资金被切断的时候,中国成为了他们加强外汇储备的生命线并且帮助他们缓解了进口商品的短缺问题。
外交关系委员会提供了更多的关于美联储国际美元流动性救助的历史信息。
在危机期间,各银行之间出于对彼此真实财务状况的忧虑,都非常不愿意将钱借给对方。放款人为弥补正在增长的对手风险而提高了贷款利率,于是借贷成本因此增加。尽管中央银行可以给他们国内的银行提供本国货币以降低这种货币的借贷成本,但是他们提供外国货币的能力却受制于他们持有的外汇储备量。为了解决这些外币资金问题,发达经济体的中央银行之间达成了货币互换协议。
2007年12月12日,美联储扩大了与欧洲央行及瑞士央行的货币互换额度。欧洲央行的美元需求被推高,美元利率波动也加剧了。换汇机制旨在“解决短期融资市场融资压力升高的问题”并且这么做的话,美联储也不必直接资助外国银行。
2008年9月16日,在雷曼兄弟银行倒闭两天后,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授予了外币委员会“需要解决其他司法辖区货币互换协议压力时可介入与外国央行的货币互换协议”的权力。这使得外币委员会不需要通过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投票决议就可以增加换汇机制中的合作央行或扩大换汇额度。
2011年,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瑞士央行和美联储共同宣布,他们已建立了一个换汇机制的网络,将允许所有的中央银行为他们各自的国内银行提供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央行的流动性货币。在2013年10月,他们一致同意把换汇机制无限期地作为一个的资助后盾。
如果你需要得到中国影响力日益增长的进一步证据,就想一想,中国的人民币流动机制已经基本覆盖全球,而为了实现增加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使用度的首要目标,中国已经和三十多个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09~2015年来,中国在全球的货币互换情况
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经和31个国家及地区签订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这些协议阐明的目的在于支持贸易和投资并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概括地说,中国对进行贸易结算人民币的数量设置了限制,当这些限制到达上限的时候,这些互换协议就被用来获取人民币。2010年10月,香金管局和央行交换了200亿人民币,折合30亿美元,用来让香港的公司与内地进行人民币贸易结算。2014年,中国利用与韩国的换汇机制获得了4亿韩元(约合40万美元)。这些韩元被借给中国的一家商业银行,用来提供支付进口韩国货品所需的贸易融资。
中国除了用这些货币互换协议促进人民币贸易还用来为阿根廷提供贷款,从而支持阿根廷的外汇储备。2014年10月,阿根廷国家通讯社得到来自于阿根廷央行的消息报道称,阿根廷通过货币互换协议得到的人民币将会换成其他货币。由于七月份阿根廷拖欠了债务,所以它很难在国际市场借到美元并因此面临着一系列进口货品短缺的问题。比起其他方式,这些公司通过人民币兑换美元可以进口更多的货品。
通过以下两张只显示中国设立的换汇机制的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换汇机制的显著发展。(编译/双刀)
相关报道
- 李克强总理访问恰逢其时 巴西迎来新机遇
- 英女王将参观纳粹集中营 并会见大屠杀幸存者
- 港媒:40%香港青年浪费优势 不愿赴内地工作
- 布隆迪政变:总统开除两部长 7难民染霍乱丧生
- 澳大利亚城里人不愿去乡下工作 葡萄酒业要雇外劳
- 李克强总理访问恰逢其时 巴西迎来新机遇
- 英女王将参观纳粹集中营 并会见大屠杀幸存者
- 港媒:40%香港青年浪费优势 不愿赴内地工作
- 布隆迪政变:总统开除两部长 7难民染霍乱丧生
- 澳大利亚城里人不愿去乡下工作 葡萄酒业要雇外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