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各国央行长期保持一致性的货币政策可能会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而开始分道扬镳。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政策最高层首次使用 “新常态”一词来描述中国经济。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又到底新在哪里, 有何显著特征呢?
新常态中“稳增长”宏观经济政策并不是被动或消极的,不过是在足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前提下,政府顺应潜在增长率的变化而主动降低了增长目标。在新常态下,为实现社会目标的可接受增长率明显低于潜在增长率,这为稳增长政策提供了较大的回旋余地,能够通过更灵活的微观机制和审慎稳健的宏观政策组合,实现有质量、有效率的稳健经济增长。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欧元区经济复苏而言,这个萧何就是德国。
目前全球经济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余波中挣扎,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债务积压(debt overhang),即国家的债务超越了未来的偿还能力。
作为世界第7大经济实体及金砖国家,巴西是新兴经济体的典型代表,经济一度在本世纪前10年迎来高速增长期,2010年的GDP增长率甚至高达7.5%。可惜好景不长,翩翩起舞的桑巴这几年舞不动了,最近几年来,巴西经济增幅一直在低位徘徊。
金融危机至今六年来,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全球经济治理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沪港通’的推出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贯彻落实。沪港通及以后或会升级的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是境内外资金流动的绝佳观察口。
房地产次贷危机的余波未平,“车贷版”次贷又风生水起。华尔街金融精英和银行家们几乎发挥了他们全部的想象力,继续开发出各种创新的“金融产品”,来创造各种途径为没有偿付能力的人提供车贷。
意大利总理马泰奥·伦齐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标志之一,新丝绸之路唤醒人们对过往美好时代的记忆,是一个非常有建设性的想法。
这场热火朝天的“冰桶挑战”喧嚣过后一定会归于平淡,但慈善活动却不会因此而停止,因为慈善本身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其长远发展的重要一环,企业在慈善活动中一方面可以从中获得投资回报,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获得的增值回馈于社会。因此,商业化的慈善并不应该被抵制,而表面的狂热不过是慈善活动的一种创新尝试。
中国对外政策现在正在转型,在转型中间可以把诸如G20这样的多边机构,还不是很成熟的机构进行重点的培育和发展,这个可能要到顶层设计里去,要到外交政策的顶层设计里去。
中国高铁走出去不仅能带动装备和劳务出口,更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