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首页  >  财经   >  财经滚动

“中国的奇迹”可否再续 专访林毅夫

解放日报顾学文 2014-12-12 07:05:48

  原标题: “中国的奇迹”可否再续 ——专访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

“中国的奇迹”可否再续 专访林毅夫

  20年前,林毅夫与蔡窻、李周合作研究,出版了《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书中的很多分析与预测,曾在学界、舆论界遭遇质疑。但在今天,这些预测已经、或几乎成为铁的事实。

  近日,在该书出版20周年之际,《中国的奇迹(增订版)》出版。20年后再版,意义何在?过去的经验给今天的我们哪些启示?“中国的奇迹”可否再续……记者对话林毅夫,求解中国经济的未来。

  记者: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世界银行每隔4年对东亚经济进行一次主题研究,研究结果形成文字——《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但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3年中,连续15年实现年均9.7%高增长的中国却未见其中。这种有意无意的忽略,是您当年书写《中国的奇迹》一书的原始动力。那么,20年后再版的理由又是什么?

  林毅夫:在过去20年里,正如书名所揭示的那样,中国经济创下人类历史上的奇迹。1994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比当时世界上最穷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还要低。在此之后,中国维持了20年平均10%的增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10年,中国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2013年,中国贸易总量超过美国,成为最大贸易国;2014年,中国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规模超过美国。并且,中国还是唯一没有发生系统性金融经济危机的新兴大国。这些成绩与《中国的奇迹》的预测是一致的。

  尽管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中国还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201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不过6800美元。今天讨论“中国的奇迹”,重点在于中国有没有可能及如何变成高收入国家。目前是讨论这个问题的好时机。

  中国在过去35年持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充分利用了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的后发优势。

  记者:也就是说,再版的意义在于,从过去20年的经验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

  林毅夫:是的。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连续19个季度下滑,今年第三季度只有7.3%,经济继续下行的压力很大。中国未来能否维持7%以上的中高速增长,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要使“奇迹”继续,需要总结过去的经验,分析当下的形势,预见可能的风险。

  中国经济过去20年转型、发展的政策,与主流理论有相当多背离的地方,主流理论没有真正揭示中国经济在转型期维持稳定和快速发展的运行机制。比如,在一些制度与政策违背了主流理论的状况下,中国在1979至1993的15年间取得年均9.68%增长率的傲人成绩后,为什么还能在后来的20年间维持年均9.82%的高速增长?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主张回归到增长的本质。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人均收入的不断增加,人均收入的不断增加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源自技术不断创新和产业不断升级。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业都处于世界前沿,所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依赖于自身发明,具有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都有成熟的方案作为参考,成本和风险可以比发达国家低得多,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速度上比发达国家快,经济增速可以比发达国家高。中国在过去35年持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充分利用了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的后发优势。

  记者:在1979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后发优势一直存在,但为什么之前不能取得同样的经济增长?

  林毅夫:这与中国的发展战略有关。中国在建国以后提出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希望在最前沿的技术和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一较高低,放弃利用后发优势。此外,优先发展的重工业是资本密集且技术先进的现代化大产业,不符合当时我国的比较优势,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没有自生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这些先进产业中企业的持续经营,政府就必须不断给予各种保护补贴,采取价格扭曲和市场干预等方式,造成资源从有竞争力的、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错误配置到没有竞争力的、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如果再进行保护及补贴,对维持经济稳定没有帮助,反而会加剧收入分配不公和腐败。

  记者:几乎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同时,其他国家也开始转型。为什么我国转型的结果是稳定持续高速的增长,而其他一些国家的转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滑,危机不断?

  林毅夫:差异的根源在于转型战略。前苏联、东欧以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转型依据“华盛顿共识”,要把各种政府干预和补贴一次性消除。这种转型战略的最大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当时的干预和补贴内生于那些没有自生能力的大企业。如果一次性取消干预和补贴,大企业就没有办法生存,导致大量失业,影响社会稳定。

  此外,那些资本密集的大企业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是国防安全所必需的。为了避免社会动荡或国防安全,在取消原来的扭曲后,又要引入各种隐性的保护和补贴,甚至导致数额更大的补贴。这使得前苏联、东欧和其他根据“华盛顿共识”进行改革的国家在经济绩效方面比改革前还差。

  中国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战略,具体做法是以双轨制为特征的渐进性改革。中国为了维持稳定,继续给原有产业提供保护和补贴,同时放开在传统战略下受到抑制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准入,并因势利导。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基础设施不完善,营商环境较差。当时的做法是发展经济特区和各种工业园区,在这些区域一方面建设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实施一站式服务。在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区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要素的生产成本低,而且交易成本低,有利于降低产品的总成本,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

  此外,当时中国是内向程度非常高的经济,为了把产品卖到国际市场上,积极招商引资,把很多企业吸引到中国大陆,从而拥有了较强的出口竞争力。

  记者:为何在经济发展取得傲人成绩的同时还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公、腐败、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

  林毅夫:这些问题有的与双轨制渐进转型有关,有的与经济发展阶段有关。

  双轨制转型虽能维持稳定和高速增长,但代价就是收入分配不公和腐败。比如金融体系较多服务于大型企业,农户以及小微企业融资难、发展慢。大型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较低,相当于得到了补贴。除了上述金融结构问题,资源税费偏低以及垄断都会引发收入分配问题,相伴而生的经济租金也会导致腐败的出现。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是低收入国家,当时违反比较优势的企业没有自生能力,这些扭曲所形成的保护及补贴是必需的; 目前我国是中等收入国家,许多原来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已经变得符合比较优势,如果再进行保护及补贴,对维持经济稳定没有帮助,反而会加剧收入分配不公和腐败。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目的就是要消除各种扭曲,取消保护及补贴。改革落实后,收入分配和腐败问题能够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环境问题主要与发展阶段有关。在以农业和服务业为主的阶段,能源使用和排放的密度低,通常环境比较好。但在制造业为主的阶段,能源使用和排放的密度高,环境会较差。如果中国经济能够继续发展,进入高收入阶段,环境问题相信会得到改善。

  只要有“有效的市场”、“有为的政府”,中国未来继续维持中高速增长是有可能的。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也是人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中国的奇迹”可否再续?

  林毅夫:回答这个问题,要看我国是否仍具后发优势。衡量后发优势最好的指标,是看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跟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少,因为,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于平均劳动力水平,后者则反映平均的技术和产业水平。

  2008年,中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仅为美国的21%。根据日本、新加坡、韩国在同一水平的发展经验判断,中国从2008年开始仍有20年平均每年8%的增长潜力。这个潜力的发挥需要有“有效的市场”,即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经济;也要有“有为的政府”,即解决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过程中必然伴随而至的协调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主张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为“有效的市场、有为的政府”奠定了理论基础。我想,中国未来继续维持中高速增长是有可能的。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林毅夫、蔡窻、李周著,格致出版社等出版)

土耳其派坦克压境 叙利亚难民逃亡路遇阻 反战者白宫前“躺尸”抗议美空袭叙利亚 多人遭逮捕
土耳其派坦克压境 叙利亚难民逃亡路遇阻 反战者白宫前“躺尸”抗议美空袭叙利亚 多人遭逮捕
詹妮弗·洛佩兹奢华写真 红唇妖艳电眼迷离 超大胆!56岁麦当娜炫彩大片与蛇共舞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新闻热搜榜

      “一带一路”

      详细>>

      2014年APEC

      详细>>
         
      • 专访世界银行行长

        专访世界银行行长

      • 专访韩国驻华大使

        专访韩国驻华大使

      联系我们

      电话:010-84883646 E-mail:wangsn@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