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为缓解粮食进口压力 中国拟大规模种植土豆
啥时候能成为新主粮?
——勿急,多管齐下,让国人乐于接受
受观念影响,我国民间素有“不把土豆当主粮”的说法。而事实上,马铃薯主食开发极有利于改善中国人的膳食营养结构。中国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孙慧生介绍,马铃薯除了营养价值丰富,还富含膳食纤维,脂肪含量低,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和糖尿病。
联合国粮农组织很早就把马铃薯当作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并在种植面积、科研投入上给予其主粮地位的保证。目前,欧洲国家人均年消费马铃薯稳定在100斤至120斤,俄罗斯人均年消费量更是高达340斤。
在我国,受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马铃薯生产消费呈现增长速度不快、生产水平不高、发展参差不齐等特点。
要让马铃薯真正“变身”主粮,首先要解决口感和工艺问题。国人吃惯了水稻、小麦、玉米,现在要把马铃薯加工成国人乐于接受的主粮,需要科学规划,合理推进,用传统的主粮加工方式加工马铃薯制品,让其真正走上大家的餐桌。
其次是市场推广。目前,我国马铃薯平均亩产1150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造成马铃薯产量低的原因,一是缺少良种,二是缺少良法。”孙慧生说。
良种制约问题值得关注。中国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介绍,我国的马铃薯产业,长期采用传统粗放的种植方式,导致马铃薯代代退化。目前我国8000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中,有7000多万亩处于低产状态,潜在产能存在严重浪费。
此外,政策支持少,补贴低,也让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我国75%的马铃薯种植区域都在山区,特别需要小型机械,但目前小型机械主要依靠进口。对此,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5.65亿元,实施马铃薯脱毒良种扩繁项目213个。尽管如此,目前对马铃薯的政策扶持力度还是明显弱于其他主粮,迫切需要加强。
毋庸置疑,实现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制品转变、由主粮的补充向第四大主粮作物转变,不仅需要国家政策支持,还需要科技工作者、马铃薯种植加工企业和广大薯农付出艰辛的努力。
“马铃薯‘变身’主粮,部队可以做出示范引导。”戴小枫认为,如果能在单兵野战食品领域,进行一些马铃薯主粮化的科技研发和相关应用,形成的有效经验可以向社会进行推广。这对于推进马铃薯主粮化之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陈小菁)
(2015-01-29 11:03:51)
古往今来,翻阅人类食品文化的重要篇章总少不了我——小土豆的身影。文明进步、社会发展有我的巨大贡献,我与人类的故事源远流长。揭秘:欧洲大战促使土豆成造福百姓食物
【延伸阅读】揭秘:欧洲大战促使土豆成造福百姓食物
我学名叫马铃薯,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和玉米。在我国,我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如今,中国老百姓更喜欢直呼马铃薯为“小土豆”……
荷兰画家梵·高有一幅著名的油画《吃土豆的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欧洲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围坐在一张圆桌前吃马铃薯的景象。这样的场景,也曾出现在中国近代文学家汪曾祺笔下,马铃薯是他描述过的“人间美味”。在中国的传统相声段子《报菜名》里,炒马铃薯被直白地称作“炒金蛋”,听着就让人顿生好感。如今,马铃薯更是频繁出现在电脑游戏、电影动画中,憨厚坚毅的形象着实让人喜爱。
从乡土情怀的代表,到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别看我只是个其貌不扬的圆疙瘩,却曾经有许多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大举动。
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我生长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秘鲁和智利一带。1000年后,美洲的一支印第安部落在一次大迁徙途中发现了我。饥寒交迫的日子里,我挺身而出挽救了部落族人的生命。为此,他们在安第斯山脉海拔3800米以上的喀喀湖区附近安营扎寨,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并最早尝试对我进行栽培。这些印第安人还认为,我是上苍赐予的礼物,并把我奉为“马铃薯神”。
十六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美洲大陆,并把我当成“奇珍异草”带回欧洲,我那些“美味、高产、耐寒、耐旱、超好养活”以及“再怎么粗糙、贫瘠的土地也能任我生长”的优点并未引起人们注意,我反而被优雅而浪漫的欧洲人当做“时尚单品”来追捧。


- 发改委对高通开出60亿罚单 列出垄断“三宗罪”
- 美媒:暴风雪频袭美国 航班取消成“生活方式”
- 克里姆林宫:俄不接受“通牒” 没人能命令普京
- 港媒:印度仍然盲婚哑嫁 私奔组织反抗保守传统
- 沙特媒体:约旦飞行员被烧死前服用大量镇定剂


- 发改委对高通开出60亿罚单 列出垄断“三宗罪”
- 美媒:暴风雪频袭美国 航班取消成“生活方式”
- 克里姆林宫:俄不接受“通牒” 没人能命令普京
- 港媒:印度仍然盲婚哑嫁 私奔组织反抗保守传统
- 沙特媒体:约旦飞行员被烧死前服用大量镇定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