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坚:京津冀城际通勤铁路该怎么建

【背景】据媒体报道,记者从北京市重大办获悉,京津冀地区首条新增轨道交通线路“锁定”平谷线,规划线路全长70公里,其中有20公里的长度在河北省境内,在河北境内的三河市、燕郊设站两座。整条线路的最高时速达到160公里,平均站间距在六七公里左右,预计1小时可抵达北京市区。
值得关注的是,线路并非“地铁”,而将采取类似珠三角地区城际轨道的形式,“大间距、高速度”。站点设置方面,相对于北京市区,较近的地方设站相对密集,较远的地区设站较少。平谷线规划方案已经上报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平谷区曾表示,项目建设希望越快越好,将力争2015年底或2016年初开工建设。
平谷线等城际铁路的建设之于京津冀地区城镇化有何意义?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坚认为,相较于珠三角地区连接不同城市的“城际铁路”,平谷线应被视为服务于北京城市发展和功能布局的“通勤铁路”。铁路建设应注意与市内地铁结合部,写字楼、商业区等配套设施的同步建设,令铁路成为城市功能布局的引导者,而非仅作为北京市内地铁向河北地区的延伸。
赵坚指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空间结构演变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传统城市化阶段和大都市区化阶段。在传统城市化阶段,人口和工商业不断向城市集聚,但集聚到一定程度后,有限的城市空间开始饱和,出现交通拥堵、房价上升等现象,阻碍集聚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大都市区化阶段,制造业开始向郊区和附近的城镇迁移,城市作为制造业中心的功能弱化,而作为服务和管理中心的功能不断强化,随着通勤铁路和私家车的普及,住在中心城市周边的城镇或郊区,每天通勤到中心城市工作成为可能,人口向中心城市周边城镇和郊区迁移和聚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的许多城市已经经历了传统城市化阶段,未来将进入大都市区化的发展阶段。“因此,平谷线等城际通勤铁路线的建设,应该说是顺应了这个发展趋势。我认为未来还应该建设更多这样的城际通勤铁路,让东部地区的大都市圈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发动机。”赵坚表示。
他强调,城际通勤铁路的规划和建设,应该与城市功能布局紧密结合。在铁路建设过程中,应当同步在通勤铁路与市内地铁结部地区,进行房地产开发,高密度建设写字楼、商业区、基础服务设施等,吸引各类企业和商业向此聚集,由此形成新的城市CBD,实现城市功能的疏散和再布局。“因此应该说,城际通勤铁路既具有疏散功能,又具有集聚功能。”赵坚表示。
平谷线等城市通勤铁路,应立足于服务北京集约型城镇化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引导者。“通勤铁路既不同于市内地铁,根据已有的居民区、商业区进行线路设计,也不同于珠三角地区的城际铁路,只是连接起相邻的城市。它是城市功能布局的引导者,因此铁路周边地区的配套建设非常重要,如果跟不上,就成了市内地铁的延伸,充其量只是让在北京市内上班的人可以住到河北区,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赵坚指出。
赵坚认为,目前中国大都市区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体制性的障碍。例如,平谷线的建设运营,究竟是由中铁总来负责,还是由北京市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负责?这不仅牵涉到车票定价权,还牵涉到补贴由谁出。此外,通勤铁路涉及不同省份和城市,建设投入和财政补贴在地方政府之间如何划分,也或将面临争议。“这些都是未来大都市圈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财新记者孙文婧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