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新闻:中日货币互换协议已失效近一年
【延伸阅读】
外媒:中欧签货币互换 人民币挺进欧洲
2013-10-12 09:39:00
参考消息网10月12日报道外媒称,欧洲央行与中国央行同意开通货币互换,此举有助于人民币进入欧元区的贸易金融领域并加强其国际化。
据彭博新闻社网站10月11日报道,总部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央行10日在电子邮件声明中说,货币互换协议将在三年内有效,欧洲央行最高可从中国央行获得3500亿元人民币(约合570亿美元)的资金,中国央行最高可从欧洲央行获得450亿欧元(约合610亿美元)的资金。
反映双边贸易投资增长
欧洲央行说:“货币互换协议是在欧元区与中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和投资急剧增长的背景下签署的,也是确保金融市场稳定所必需的。从欧元体制的角度看,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是为了加强流动性,并确保欧元区银行能源源不断地获得中国货币。”
法兰克福德意志银行首席国际经济学家斯特凡·施奈德说:“它反映了双边贸易日益增长的现实,也是中国为推动汇率的更大灵活性而采取的举措。中国正越来越多地融入全球金融市场,这样的货币互换协议只是它采取的部分举措。”
报道指出,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最新数据,今年头6个月,拥有28个成员国的欧盟向中国出口了714亿欧元的商品,其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额为1336亿欧元。
英国凯投国际宏观经济咨询公司首席亚洲经济学家马克·威廉斯说,货币互换协议“主要具有象征意义。它为人民币在海外的使用提供了支撑”。
威廉斯说:“人民币显然已变得越来越国际化了。在欧洲,人民币的使用者现在更放心了:在银根紧的时候,他们依然能拥有人民币的流动性。”
凸显人民币影响力扩大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0月10日报道称,欧洲央行10日和中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此举再次彰显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
和欧洲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是中国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最重要的尝试之一。此前中国央行已于6月份和英国央行签署了类似协议,之后又陆续和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及冰岛等国的央行签署协议。
澳新银行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与欧洲央行签署的协议是突破性的,因为欧洲央行集中了欧洲各国央行的代表。
报道称,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官员一直表示,北京的长期目标是要推动人民币跻身全球主要货币行列。这其中既有经济上的考虑,也有政治原因。协议表明,中国距离其目标越来越接近。
在中国政府官员几年前开始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时,发现主要是马来西亚和韩国等邻国,以及阿根廷等经常面临金融危机的国家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较富裕国家也开始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
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成员、法国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安·努瓦耶对欧洲央行与中国央行达成的货币互换协议加以赞赏,称法国央行对此极力支持。法国是人民币兑换支付最活跃的欧元区国家。
在欧洲央行看来,与中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将把人民币业务带到欧洲大陆。伦敦和巴黎等一些欧洲国家的首都希望与香港和新加坡争夺全球人民币业务。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日本央行和瑞士央行等主要央行仍未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
欧多国争抢人民币业务
德国《柏林晨邮报》网站10月10日刊文称,现在战斗真的可以打响了,几个月以来,法兰克福、巴黎和卢森堡就进入阵地,想让自己成为中国货币的全球交易中心之一。
该协议将保证欧元区的银行持续获得人民币。这听起来颇具技术性,但背后却隐藏着外汇市场的巨大变化。中国想把人民币变成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并在长期内使其成为储备货币。
去年1月,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中所占比重仅为0.92%,而目前已经增加到1.49%,成为全球第八大交易最活跃货币。
德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地使用中国货币。“法兰克福具有人民币交易的良好前提条件,”中国央行官员7月访问法兰克福时说。但这场战斗还远远没有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