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京津冀一体化意在推进改革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有分析师认为,内地其他地区的经济计划以发展为主,但京津冀一体化主要意在推进改革。
在习近平主席亲自介入下,京津冀合作发展规划最近已上交国务院待批。
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增长,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目前,习近平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等领导人正试图调整国家经济结构。
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发表的一份京津冀项目研究报告认为,要实现京津冀一体化,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推进各方面的结构性改革。
报告认为,中国若要推动经济结构重组、实现以消费为动力的可持续增长,该计划至关重要。
京津冀地区以北京为核心,占地面积21.6万平方公里,拥有逾1亿人口,合共GDP超过6万亿元,是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全国第三个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京津冀地区自1980年代就开始推行城镇化,但受到各方利益冲突影响,未有多少进展。
习近平为何选择在此时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引发诸多分析和猜测。
分析师认为,第一个原因是新领导层必须设法解决困扰北京和天津的“城市病”,即人口快速增长导致的严重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问题。
内地有四个直辖市,其中两个为北京和天津。这两座城市都意识到,若不与河北合作,根本无法解决上述问题。
另一个原因是,中央政府正试图调整经济结构,改变过去几十年严重依赖资本投资和出口制造业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现在日益不稳,中国经济迫切需要新动力。
最后,京津冀计划也可能是中央的策略,旨在解决这些邻近地区因争夺同类企业而导致效率低下的局面。
天津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杨龙说,新领导层必须解决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动区域一体化。
在2月举行的一个京津冀专题研讨会上,习近平要求国家和地区官员重点协调和整合这三个地区,同时平衡三地区对经济发展、环境、人口和资源的需求。
内地经济规划者希望,京津冀一体化能为环渤海湾周边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更广泛发展提供动力。
他们还希望通过该计划试行一种可持续及均衡的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期望取得成功。
沈建光说,京津冀都市圈将为国内其他地区的城镇化改革树立典范。
内地领导层要推进大规模城镇化建设,就必须增加公共住房和基础设施支出,其中包括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城市之间建设铁路和高速公路,以及兴建污水处理和供水设施,把新发展地区连接起来。
沈建光因此预计京津冀可能统一户籍,允许劳动力和资源在区内自由流动,从而建立一个大都市圈。
他说,大都市圈居民或可享受同样的教育和医疗制度。另外,部分政府部门总部、国企和政府机关可能迁到天津和河北。
另有分析师指出,与南方的经济区相比,京津冀地区经济相对松散,发展欠均衡。
沿海两个经济区的贫富差距较小,在这两个经济区的整合过程中,市场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京津冀内部贫富差距更为严重,推动改革和经济一体化必然阻力更大。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说,京津冀一直存在大政府、小市场问题。政府力量在京津冀非常强大,行政干预问题严重。
他认为应该简化三地区之间的行政审批程序,例如让河北的公司更容易在天津申请营业执照。
苏格兰皇家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高路易认为,京津冀计划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把目前基于北京的一些活动迁至周边地区,缓解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并希望借此提高效率。
高路易说,区域之间竞争激烈,观察中央将如何在此情况下促进区域合作,将很有意思。
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政治经济学教授赖洪毅指出,京津冀一体化还应欢迎当地和外国企业参与其中,让市场力量和私营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http://caijing.chinadaily.com.cn/img/attachement/jpg/site1/20140708/0013729e43191525a1b91f.jpg)
![](http://caijing.chinadaily.com.cn/img/attachement/jpg/site1/20140707/0023ae98874815244c1802.jpg)
- 澳促日本解释防务战略调整 称不会与日共同遏华
- 澳洲学者:安倍联澳抗中是给亚洲添乱
- 菲律宾:正在研究中国新版军事设施保护法
- 专家称美国对日本战争责任清算不彻底留祸根
- 安倍访澳之际 澳主流媒体批评日本政府错误历史观
![](http://caijing.chinadaily.com.cn/img/attachement/jpg/site1/20140708/0013729e43191525a1b91f.jpg)
![](http://caijing.chinadaily.com.cn/img/attachement/jpg/site1/20140707/0023ae98874815244c1802.jpg)
- 澳促日本解释防务战略调整 称不会与日共同遏华
- 澳洲学者:安倍联澳抗中是给亚洲添乱
- 菲律宾:正在研究中国新版军事设施保护法
- 专家称美国对日本战争责任清算不彻底留祸根
- 安倍访澳之际 澳主流媒体批评日本政府错误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