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交易:索罗斯KO英国央行
上世纪九十年代,投资大鳄索罗斯狙击英镑、对抗英国央行的“事迹”可能是最为著名的,也是世人所知最惊天动地的一次金融市场交易。
亿万富豪避险基金经理人德拉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于1994年曾说,“我从(乔治·索罗斯)身上学到很多,但可能最为重要的并不是你是对还是错,而是在你正确时你赚了多少,错误时赔了多少钱。”1992年,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给予英国央行沉痛一击,仅此一役,他就赚了10亿多美元,任何资金账户能够短时间进账10亿美元,这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记录。与此同时,能通过优雅地结构性做空英镑就让大英帝国的金融系统几乎在一天内就完全崩溃,这也真够传奇的。
20多年前,索罗斯在一个非常时期与一个国家对赌。彼时,对冲基金还没有进入常人视线,对于国与国之间资本金流动的限制也刚刚趋紧,24小时全天外汇交易周期也才建立后不久。
首先,若要欣赏索罗斯如何创造这样一笔巨额“财富”,就需了解国与国之间的汇率关系知识,以及政府用以刺激经济的宏观经济工具,还有对冲基金是如何赚钱的。
因此索罗斯狙击英镑这一壮举的故事开头需要介绍下这位金融大鳄领导的,能够击垮整个英国外汇系统,同时又“帅气地”拿下掌控英国纳税人欠款以及其他在20世纪最伟大金融交易中站错边的对手盘人群手中资金的交易员小组。
我们从索罗斯的历史背景开始说起。二战结束后,欧洲国家希望与邻国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欧洲人希望紧密的合作能够避免灾难性的战事每隔几十年就爆发一次,并致力创立泛欧市场来与美国实现并驾齐驱的对等态势。这一过程最终在欧盟成立之时达到顶峰,直到欧洲单一货币在1999年正式流通。
欧元的先驱是1979年设立的欧洲汇率机制(European Exchange Rate mechanism),各国当时没有做好放弃本国货币的准备,但也达成这样的共识,即让各国间的货币汇率水平固定,而不是持续地浮动。由于德国是欧洲最强大的经济体,因此欧洲国家汇率都折算成德国马克的价值。各国同意维持各国间货币汇率对比德国马克的水平在上下6%的范围内变动。
在相对固定汇率体制下,各国不能制订了规则又转眼将其忘却,人们每天还是在贸易中兑换外币,市场力量还是基于实际的货币供需关系。为了让货币汇率维持固定,各国政府还需参与到汇价市场,推动汇率水平朝着既定的方向演变。
一国政府可以通过两种主要方式来掌控汇率水平。首先,利用外汇储备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本币,进而推动本币升值,反向的动作则让汇价贬值。
另一方面,政府亦可通过设定利率来影响汇率。希望本币升值该怎么做?加息至大家都愿意兑换你们国家的货币,从而到利率更高的国家追逐高收益。希望本币贬值就反向地采取降息动作。
调整利率水平是一件牵连甚广的事,因为利率决定着整个经济走向。除了政府开支,利率是政府能够用以调控经济的主要杠杆,如果一国经济陷入衰退,政府就有可能削减利率来刺激投资和开支。如果通胀过高,那么政府可能加息以控制货币供给。
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解释维持固定利率的重要性。存在一种外部力量束缚住政府对于货币政策的手脚,这可能甚至与他们所做的维持国内经济健康的举措目的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