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月:商业银行在监管下创新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秀月长沙人王涵并不是广发银行的持卡人,却也能够在网上获得广发银行15万元的信贷额度。
只要输入姓名、身份证和信用卡等基本个人信息,就可以在网上获得贷款额度。这不仅在P2P等草根互联网金融平台上可实现,如今在商业银行也可实现。7月29日,广发银行正式发布互联网贷款产品“E秒贷”。
值得一提的是,该产品并不局限于广发银行自身的存量客户。任何持有信用卡的用户都可通过线上申请实时预批。无论是之前的直销银行还是如今的互联网信贷产品,商业银行触及互联网金融领域,基本上都选择了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获客功能。广发银行个人银行部总经理吕诗枫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希望可以引入广发银行其他产品更好地开发增量客户。
事实上,商业银行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探索并不晚于草根平台。只不过监管未放开,谨慎起见的商业银行多数选择暗地试运行,亦或是选择低调存在,不愿意做过多宣传。以广发银行为例,其互联网贷款产品“E秒贷”早于2014年12月底就开始试运行。如今,监管方面比以往更加明确。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出台《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可以预见的是,广发银行之后,将会有更多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浮出水面。
商业银行玩转互联网金融有着天然的优势。本质是金融的互联网金融,离不开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风控能力。而互联网对商业银行而言,无非是渠道的延展。互联网金融产品背后所运用到的依然是传统银行业务的风控技术。以广发银行的“E秒贷”为例,这款互联网借贷产品背后对接的,事实上是广发旗下个人贷款产品“生意人卡”和”生意红卡。“吕诗枫表示,将根据“E秒贷”用户身份的不同,来选择背后对应的是哪款产品。
对于原本广发行用户的信用情况及额度审批,并没有太多值得质疑的地方。商业银行的互联网信贷产品突破口和亮点在于对他行用户的风控把握。广发银行称已建立了数百个参数的多维度信用分析模型,不再完全依赖传统的企业报表、经营流水或者个人资产审核等数据。广发银行也在像那些互联网征信机构一样,不仅运用自己的数据,也建立外联系统,除了央行的征信报告,学历查询,也和淘宝、百度和新浪建立合作,利用大数据构建用户画像。与此同时,运用特有的评分卡模型对用户进行评分,再给出相应的额度。记者了解到,这套评分卡模型早于2002年被广发银行运用在信用卡的业务中。
大数据构建用户画像再加上评分卡模型,吕诗枫称,哪怕是央行征信报告没有覆盖到的用户,达到一定评分,也能够获得信用额度。
商业银行进入互联网信贷产品领域,与P2P平台相比,有价格和额度优势。记者了解到,广发银行“E秒贷“目前利率水平在同业中具有相当竞争力,随借随还、按天计息,日息最低为万分之三点二。事实上,用户通过”E秒贷“贷款的利率价格并没有独立的定价体系,而是取决于背后对应的“生意人卡”或是“生意红卡”。不同的是,”E 秒贷“的额度更低,从5千元到30万元不等。不过,无论是广发银行的30万还是招商银行”闪电贷“的50万,上限额度都远远超过支付宝”借呗“和京东”白条“等民间互联网信贷产品。
尽管从递交申请资料到贷款的发放都是在互联网实现,不过,这款个人纯信用互联网贷款产品依然免不了“面签“环节。用户在线上获得额度预知后,需要到线下网点完成开卡手续,才可从网银或是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自行出款。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开卡环节相当于当面核实了客户的真实身份,符合监管要求。多位银行业人士表示,不少银行已具备远程开户的技术条件,若监管放开,完全可实现真正意义的互联网借贷产品。而需要到线下开卡的环节,也被认为是监管的问题,而非技术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