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日本人如何看待甲午战争
【延伸阅读】
朱成山:从甲午之耻到南京之痛
2014-07-08 10:52:00
参考消息网7月8日报道 前段时间,参考消息报社和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组织了一场关于甲午战争历史话题的大讨论,连续发表由我国著名军事专家撰写的反思甲午战争历史的30篇文章,并结集成书出版,以此种方式纪念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应该说,这是一种对历史纪念活动的创新,一种对历史资源的深度发掘与解读,一种对历史负责的人文关怀与对策。
1894年11月6日,日军攻占金州城后,第一师团长询问被俘的清军战士。(资料图片)
在我看来,历史是一种厚重的文化。历史文化是一本教科书,它教会人们从历史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明确现代人的正确政策、策略和方法,开拓未来发展的正确途径。甲午战争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正是这样的一种文化。为了不可忘却的纪念,人们应当在对历史的解读中学习历史,在反思中传承历史文化。
民族耻辱史不该忘记
从时间的角度来说,甲午战争已经过去120年,南京大屠杀距今也已经有77年。如果说,甲午海战是一场军耻,那么,南京大屠杀就是一场国耻。其实,从两者的内在关联性来看,军耻和国耻都是民族的耻辱历史,军耻就是国耻,国耻往往也是由于军耻造成的。
随着时间的消逝,这两段历史与我们渐行渐远,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不懂得曾经的历史惨痛,不懂得历史上的国耻和屈辱,不知道居安思危的深刻含义。记得1995年著名导演吴子牛在拍摄电影《南京大屠杀》时,曾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下简称“遇难同胞纪念馆”)搞开拍仪式,吴子牛要笔者帮他为开拍仪式写首诗。记得在这首叫《祭》的诗歌中,有这么几句话:“祭——为了给血写的历史证明,为了30多万个不屈的冤魂。因为当今日本有人要抹杀这段历史,因为今天中国也有人忘记了这段历史。有人胡说南京大屠杀是捏造的,有人竟把历史的血债遗忘殆尽。有些东西可以忘记,但一个民族的血泪史绝不能忘记,历史的悲剧绝不能重演。”甲午战争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就是属于中华民族不该忘记的血泪史。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日军为新兵进行杀人示范。(资料图片)
笔者多次去过位于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还曾几次为该馆的陈列展览献计献策。有不少人看了该馆和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展览后,感到很压抑,喘不过气来;有的感到当时的中国人很窝囊,很憋气。作为中国人,究竟该怎么去看这段历史,有个角度问题。
笔者觉得,历史的问题应当历史地去看。从中国几千年大的历史背景来看,有强盛,也有衰弱;有高潮期,也有低谷期。德国著名教授迪特尔·森哈斯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两个“混乱期”,一个是春秋战国,一个是20世纪上半叶的“军阀混战”。南京大屠杀正是在第二个混乱期中发生的一起由外敌入侵并制造的惨痛悲剧。中国古代有大唐盛世、康乾盛世。但是后来中国落后了,落后了就要挨打。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华,军阀割据,鹰也来了,北极熊也来了,中国成了软弱的羔羊,外国人随便在中国境内设租界,并将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强加到中国人民头上。这就是发生南京大屠杀惨案的历史大背景。
从现代人的角度去理性反思,为什么近代中国落后?有多种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落后。曾任世界银行非洲顾问委员会委员的喀麦隆人丹尼尔·埃通加-曼盖莱说过一句精辟的话:“文化是制度之母。”先进的文化创造先进制度,落后的文化带来落后制度。近代中国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缺少文化创新,所以落后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