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日本人如何看待甲午战争
海洋观错位导致盛极而衰
然而对于海洋的态度,中国人其实并没有丝毫改变,那就是“防海”。实力一度排名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虽然初步具备了和西方类似的舰队组织形式和外在特征,然而骨子里实际仍然是“防海”工具。从本质上讲,建设北洋海军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禁海政策,因为这支海军并不是要走向大洋。原本在西方应该是挺进外洋、为国家海外利益保驾护航的海军,在清政府那里则被锁在了家门口。
对待海洋视角的不同,不仅仅影响海军的运用、战略、战术,更为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到国家对海军建设兴趣的持久程度。从近代海军诞生开始,这种科技密集型军种就注定是一个需要付出极大国力投入来建设和维持的军种。对于一个拥有大量海外贸易和海上利益的国家,投入建设海军的回报便是巨大的海外经济和政治利益。而对于以海防为目标建设海军的国家,海军的回报则仅仅是海疆无事而已。
中国近代从试图获取蒸汽动力军舰开始,目标就始终只有一个,即“防海”。当1885年海军衙门建成,铁甲舰“定远”、“镇远”归来后,龙旗飘扬的舰队一度成为东亚海洋上最为活跃的力量。此时,从1840年以来,中国沿海频发的列强进犯现象的确立刻烟消云散了,而曾在1874年入侵过台湾、1882和1884年两度在朝鲜挑起事端的日本,也在此时段归于沉默。北洋海军建设巅峰的1888年,也便是从两次鸦片战争以来海防建设目标实现之刻。
经历了48年的坎坷,海防目标终于实现;而几乎就在同时,北洋海军的发展立即开始变缓。对于需要耗费巨资建设和维护的海军,清政府此后的兴趣仅仅持续了2年左右。1890年因为财政支绌,户部为了樽节政府开支,首先上奏请暂停海军购买外洋军火两年。1891年,日本海军便超越北洋海军,成为新的亚洲第一。之后的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所出现的决策不明、军舰老化、火炮式旧、弹药不充、燃料不佳等弊端,从根本层面上都要归因于当时整个中国对海军和海洋的认识偏差。清政府虽然一度建立起了一支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但并不明了海军的价值,不知道如何运用海军,更不懂得海洋对于一个国家的真正意义是通向海外和海外利益的道路。因而北洋海军的发展停滞,乃至最后的失败,绝不是一两个决策者的失误,也绝非一座颐和园可以承担,而是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对于海洋缺乏认识所导致的恶果。
从北洋海军的兴亡至今,一个多世纪间的世界海洋风云激荡,一再诠释着海洋和海军的真义。真正的海军因国家有海外利益和海洋战略而产生、强大,国家又因为有强大的海军为先驱,可以将海外的利益线拓展得更为绵长。违背这一规律,刻意建设一支或是专为自守、或是专为攻人,但却没有国家的海上利益和战略作为前提的海军,都将无法持久。北洋海军的兴亡是例子,一战德国海军的覆灭是例子,二战日本海军的覆亡也是例子,而曾经世界排名第一的英国海军在英国缺乏海外利益的今日大幅收缩,更是有说服力的例证。
走过120年,以史为鉴,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失败的往事,给予今人的绝不应该是茶余饭后的闲谈话题,也绝不应该刻意拿来随便诠释涂抹,而是应该带来全社会对于如何面对海洋的深深思索。(作者是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