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日本人如何看待甲午战争
陆地民族面临“海防”魔咒
要明了北洋海军跌倒的原因,首先最应该明了的是北洋海军的建设背景和目标。
中华民族发源自大陆,陆地是我们民族最为熟知的生活舞台,因而上千年间,中华民族的文化实际就是陆地文化。东南浩瀚的海洋作为不可探知的世界,和北方的大漠、西南的群山一起,长久被当作是天堑,是屏蔽、保护我们生活环境的天然长城。当西方随着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开始了著名的探索海洋、开拓海外利益的大航海时代时,中华民族还依旧固守着陆地,除了昙花一现的郑和船队下西洋事件外,这一时代留给人们印象更深的是明清王朝严酷的禁海令。
郑和船队的消失以及禁海令的出现,本质上是因为当时权衡利弊,认为海洋所能够给予我们的利益远远不如大陆,而且海洋、海外蕴含着不可知的危险和挑战,因而禁海令恰如在沿海垒筑起一道高高的长城,以保证海洋继续能够充当天堑。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从遥远海外而来的英国海军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一度令举国的官员、知识阶层为之惊恐,也激发魏源等一批知识分子试图睁眼看世界,然而危机感很快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消失。16年后的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圆明园的大火一度刺激了中国的神经,战争结束后,学习西方购买、建造近代化蒸汽军舰的议论开始出现。从阿斯本舰队到江南机器制造局,再到福建船政,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蒸汽动力军舰。然而一个观念犹如魔咒般挥之不去,那就是“海防”。
“海防”两个字中,折射出的是当时中国人对待海洋的视角和心态,也决定了此后中国在面对海洋时的命运。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的1860年,又过了14年之久,拥有了蒸汽动力军舰的中国并没有能够建立起真正的海上威慑力,却又一次遭到来自海上的挑战。日本悍然出兵侵入中国台湾,继而吞并中国属国琉球,中国海防再次出现严重失防。清政府内随即开始了名为海防大筹议的海洋政策大讨论,最终定议在海岸线上建设西式海军,划区防守。以防备日本为主要动因的北洋海军建设,就在这时开始。
然而从1874年到1884年的漫长十年时间里,围绕北洋海军建设的政策摇摆不定,受制于经费、政策、人才等种种原因,北洋海军的建军步伐滞重缓慢。再经历1884年中法马江之战(马尾海战)的刺痛,清政府才下决心“大治水师”,于是才有了1885年中国第一个中央海军、海事机构——海军衙门的诞生,进而在1888年催生了北洋海军的成军。至此,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算起,在感受到了西方海上压力的环境下,中国人在大海边已经徘徊了将近半个世纪。